朱由检知道自己这样不妥,但他就是有些提不起精神。
毕竟建虏已经逃亡了,流民起义在袁可立、孙传庭等人的努力下也没有大规模扩散。
没有了朝廷倾覆的危机,他自然想要轻松些。
不愿内阁因此乱下去的他,决定调整制度,自己把懈怠的权力分出去。
确保自己就是懒一点,朝廷也能运转下去,没有人威胁到自己。
设立中书监、给次辅和枢辅副署权、减少朝会次数……都是这方面的努力。
如今看来还有一些缺陷,需要补充修改。
——
琢磨着大臣们的诉求,朱由检仍不愿增加常朝。
因为常朝增加了他就得一直参加,每次缺席朝会都会有记载。
他可不想让后人觉得自己怠政,只打算增加不固定时间的常参。
用自己曾举行过的常参扩大会议,安抚这些大臣。
想着自己设立的四辅大臣加衔,朱由检:
“今后常参会议将会扩大,除了处理部务外,朕会邀请大臣参加常参。”
“如果受邀请的是辅弼大臣,那就是辅弼大臣会议。”
“如果加上议政大臣,就是议政大臣会议。”
“再加上承政大臣,就是四辅大臣会议。”
“这些会议,还有邀请枢密大臣、资政大臣的会议,统称为御前大臣会议,由皇帝召集,在皇帝面前看,性质属于常参。”
“有相关大臣加衔的臣子,还有六科都给事中等官员,可以在接到中书监行人处通知后与会。”
“常参会议以后不止于卿相,所有大臣皆有机会参与。”
这个决定,让朝堂上的侍郎等大臣,顿时高兴起来。
朝堂上卿相的地位为何越来越高?九卿为何与大学士并称卿相?就是因为他们的职权不局限于自己的衙门,拥有对朝廷所有事务的发言权。
现在他们同样能参加常参,拥有对这些事务的发言权,他们怎么能不兴奋?
当然,可以预料皇帝不会经常召开大规模的常参会议,但是有资格参加,就代表着地位。
四辅大臣等大臣加衔,更被他们重视起来。因为加衔越高,他们就越有机会参加常参。
朱由检用这个方案,成功说服他们支持常朝缩减,给他们参加常参会议的机会。
大学士和九卿则有一些意见,因为常参会议以前就是他们主持。
现在增加议政大臣、承政大臣等大臣,他们多少会丧失一些权力。
至少在面对皇帝时,底气不那么充分——
以前他们联合起来,就能在常参会议上抵制皇帝。
现在皇帝则可以将常参会议扩大,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还有一些人想到,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这三大臣子权力,明确能参加的臣子,就是未担任大学士的辅政大臣、弼政大臣、议政大臣、承政大臣、枢密大臣、资政大臣和六科都给事中。
皇帝把这些人全部纳入常参扩大会议,意味着以后在常参上,也可以举行廷推廷议廷鞫。
这显然会弱化常朝,皇帝以后不参加常朝都能处理这些事。
皇帝在把一些以前在常朝才能行使的权力,向着常参转移。
这其实也是朱由检的目的,因为他在把廷推、廷议等权力放在常朝上后,就发现常朝上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且因为日期固定,很多臣子早有准备。
那样的朝会他还不得不参加,不然朝廷会无法运转下去。
所以他这次趁着大臣抱怨,干脆把常参会议扩大到可以举行廷推廷议。
那样他将来就算不参加常朝,都能主持这些事。
未来如果连常参都不想开,就恢复以前的旧制,让大臣自己举行廷推廷议。
当然,现在还不能这样,他还不能完全放权:
『努力坚持吧!』
『至少要完成重制礼乐。』
心中鼓励着自己,朱由检决定至少坚持二十年,把《大明礼法公约》定下来。
那时再彻底放权,把更多的权力分出去。
尤其是二十年后,太子将会成年,可以代他主持很多会议。分权也不一定分给大臣,可以分给太子。
所以朱由检又振作了一下,在朝会结束之后,立刻举行辅弼大臣会议。
——
此时四辅大臣加衔已经实施数年,朝堂上有很多臣子被加辅政大臣、弼政大臣。
首辅韩爌毫无疑问,属于辅政大臣。
前任首辅黄立极,在卸任首辅之后转入理藩院,辅政大臣加衔却没卸下来。
袁可立因为辽东之战的功劳,同样被加衔辅政大臣。
这三位辅政大臣之后,就是次辅杨景辰。他现在的加衔是弼政大臣,朱由检打算在他立下功劳后,同样升为辅政大臣制衡韩爌,更符合次辅的称谓。
另一位次辅施凤来,加衔同样是弼政大臣——
其实按照入阁顺序他才应该是次辅,只是朱由检看不上他,将军政事务分开,安排他去军机处为袁可立写票拟,所以就有了两位次辅。
不过以后就不会这样了,朱由检打算让武英殿大学士负责这件事,帮助枢辅写票拟。否则以后的枢辅有可能压不住次辅,内阁会攫取更多军事方面的权力。
这是他不愿看到的,他只打算为枢密院安排个大学士写票拟。
现在的武英殿大学士是徐光启,他刚入阁时是议政大臣。因为辽东之战的功劳,已经提升为弼政大臣。
和他同时入阁的郑以伟,因为曾经在票拟上出过错,升迁慢了一些。但是朱由检看他勤勤恳恳,如今也升为弼政大臣。
温体仁就更不用说了,他虽然入阁较晚,却比郑以伟更早成为弼政大臣。如今在内阁的排序,还在郑以伟前面。
如今内阁六位大学士,都已经成为辅弼大臣。
九卿之中,除了袁可立外,户部尚书毕自严因为筹集军费的功劳,已经升为弼政大臣。
礼部尚书成基命在兼任协办大学士后,同样升为弼政大臣。
这十位辅弼大臣,就是朝堂上最核心的臣子,最被朱由检倚重的大臣。
今天的辅弼大臣会议,就是为他们而开。
朱由检打算调整一下他们的分工,对权力做出分配。(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