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次辅副署权(2 / 2)

“杨卿说得好啊,这些人都要纳入回避。”

“总的原则就是: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在朝堂大臣中的占比,都不能够超过十分之一,避免出现权臣。”

“督抚也是同样,有关系的需要回避,总数不得超过两人。”

“你把具体的办法拟定好,交给国会筹备处审议。”

杨景辰心中一喜,知道自己这是过关了。

他提出的办法就是针对晋江党制定的,靠拢他的晋江人,数量没超过这个限制。

就是林欲楫的协办大学士,实在没办法争取了。毕竟他是大学士,这位同乡不能和他在一个衙门。

正在琢磨着如何为林欲楫争取大理院掌院之位,杨景辰又听皇帝嘱咐:

“亲属的回避办法,应更严格一点,尤其是父子兄弟叔侄。”

“应该定一个限制,在三十年内不能担任同一职位。”

“避免有些官职父死子继,流官变成世官。”

“同宗的大臣数量同样应限制,把这些关系都纳入进去。”

这个规定明显是有针对的,杨景辰有些小心地问道:

“如果有官员做翰林,儿子、侄子是不是不能做翰林?”

“还有承政大臣等官职,是不是不能担任?”

朱由检这下为难了,思索之后说道:

“指的是具体的官职、尤其是实职,而不是某一类。”

“翰林是一类官员,四辅大臣是加衔,不包含在这里面。”

“但是如果这位翰林兼任某一区区长,他的儿子即使没当翰林,也不能在三十年内再担任该区区长。”

“不能让他们相继掌握同样的权力。”

杨景辰这下明白了,琢磨着如何把这个要求,在条文上体现出来。

他和刘宗周一言一语,又补充了很多。

例如某一省的大臣总数不超过一成五,四辅大臣、尤其是两京堂上官都纳入朝堂大臣等等。

在商讨到难以继续完善后,刘宗周带着草案退了出去。

——

杨景辰则被留下来,朱由检对他主动限制晋江党扩大很满意,赏了个甜枣道:

“朕自去年辽东大战之后,多感精力不济。”

“虽说有首辅等大学士帮忙,却总有些未尽善尽美。”

“今天朕就定个规矩:但凡并非朕御笔亲批的旨意,在首辅拟票之后,政务上需要次辅副署,军务上需要枢辅副署,才能下发出去。”

“杨卿作为次辅,要多承担些责任。”

这一段话,听得杨景辰内心激动,身体都忍不住颤抖起来。

因为这个规定,是确定了次辅的副署权,就是内阁面对皇帝争取的权力。

以前,皇帝不经内阁发出的旨意是中旨,会受群臣抵制。

当今皇帝登极后,明确为要有至少一位大学士拟票副署,才会发出正式旨意。

这就是内阁对皇帝的副署权,也是内阁这几年屡次被夺权,大学士们却仍旧没闹起来的原因——

他们的权力已经够大了,再闹会被皇帝怀疑。

内阁凭借这个权力,能够约束皇帝。

皇帝现在给次辅副署权,意味着次辅能约束首辅的权力。

次辅从一个内阁排名,变成了真正拥有权力。

身为次辅的杨景辰,当即下拜谢恩,又问出一个问题:

“陛下御笔亲批的旨意,应该如何确认?”

“是否做个标记,方便臣等确认?”

“若是陛下口授、司礼监代批,是否也算在内?”

这是批红的具体流程了,自从宣宗之后,皇帝御笔亲批的奏疏是很少的,通常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

哪些是皇帝亲自批红的,一般的内阁大学士真看不出来。

朱由检既然提出,当然考虑过这件事,说道:

“朕会刻个私章,有印记的只需一位大学士副署即可。”

“没印记的,需要首辅和次辅一起同意,有争议举行阁议。”

“这个阁议同样要完善,任何决定都要次辅副署,首辅也有否决的权力。”

“如果阁议争论不下,那就奏请圣裁,朕会抽出时间解决问题!”

将次辅权力提高,提高阁议的地位。

如果首辅和次辅意见一致,圣旨当然能发出去。

首辅和次辅意见不一时,那就看阁议的决议了。除非首辅动用否决权,或者次辅仍反对。

这意味着次辅实际也有否决权,能破坏首辅的决议。

杨景辰作为次辅,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知道皇帝是怕放权后首辅权力太大,所以抬高次辅。

如果他是首辅、或者有机会争首辅,自然是不喜欢这个规定的。

但他现在是次辅,而且下一届多半难以从韩爌手上争到首辅之位,那他对这个规定自然很欢迎,期望拿到副署权。

利用自己的票拟权,杨景辰很快拟了票旨,下给礼部部议,作为制度方面的诏令发出去。

——

成基命还兼着礼部尚书,当然看到了这个票旨。

韩爌经他提醒,才知道皇帝在悄然之中,给了自己一击。

在皇帝明显怠政,开始放手权力后,他是想要大展拳脚的。

没想到自己的权力,要被次辅分一份。

他有些叹气地道:

“皇上还是不信任我啊!”

“安排杨景辰盯着。”

成基命道:

“要不要把这个旨意驳回?”

“转给朝堂廷议。”

韩爌有些心动,最终却摇头道:

“廷议也是这个结果,没有大臣愿意看到首辅独大。”

“而且这个副署权不是次辅独有的,还有枢辅在军务上的副署权力。”

“那可是袁可立的权力,谁能从他手里夺过来?”

成基命闻言哑然,知道韩爌说的是事实。

袁可立就算争夺首辅之位,都有大批的支持者,更别说区区副署权。

如果韩爌敢挑起纷争,估计那些对“非翰林不入内阁”不满的官员,会抬着袁可立争夺首辅之位。

万一皇帝顺水推舟答应了,大学士一职,就变得不再是只有翰林才能任。

那样大学士的争夺就更激烈了,就连成基命都没把握稳拿大学士之位。

最终,他们只能任由这个旨意通过,形成朝廷制度。

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可以说是给了韩爌当头一棒,让他认识到自己就算是首辅,皇帝也能把自己撇过去。

东林势力再大他也不能乱来,皇帝随时有架空他的能力。(本章完)

(https://www.mbaoga.cc/17628_17628511/46791960.html)

www.mbaoga.cc。m.mbaog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