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内阁施政权力(1 / 2)

“这是什么?”

“和中旨有什么区别?”

袁可立府上,一干人等讨论道。

相比完全为了权力的韩爌、杨景辰等人,这些人多少有点理想,不喜欢结党营私,也不完全屈从皇帝。

袁可立在朝堂上的地位,也足以庇护他们。

这些人以前对内阁副署权不太在意,甚至没有这个概念。但是在皇帝明确次辅副署权后,迅速明白了其中深意。

袁可立向他们解释道:

“副署权皇帝曾提过,授与给了通判。”

“没有通判副署,知府任何公文都发不出去。”

“廷尉署险些就被定名通判署,负责地方司法,审核公文是否违反法律法规。”

“这是皇上曾和老夫商议的,也不知各地有没有推行下去。”

众人闻言摇头,纷纷表示不知。

也就和地方推官接触过的,隐约知道这点。

管理诰敕的蒋德璟道:

“听起来更像是六科,现在负责审查公文是否违法。”

“只要不违背礼法,六科就没有封驳的权力。”

“杨学士这道旨意,就是因此没有被礼科封驳,它没违背礼法。”

这番话听着没毛病,但是众人想到皇帝让次辅杨景辰拟票旨,授予次辅副署权力。感觉就像吃了苍蝇一般,联想到了中旨。

李邦华向袁可立道:

“袁公,皇上不用中旨,是向你承诺过的,以此换取了戒严权力。”

“现在这旨意像是中旨,袁公如何看待?”

袁可立心里对皇帝这样发圣旨同样不满,但是他却知道按照当前内阁的制度,皇帝这样下旨毫无问题。

他向李邦华道:

“这份旨意虽然和平时的旨意不同,却称不上中旨。”

“它是内阁拟票、礼部部议、礼科通过的旨意,没有违反任何规矩。”

“它绝不是中旨,是按朝廷流程下发的旨意。”

讲解着朝廷的制度,袁可立认为皇帝这样下旨,没有违反规矩。

但是次辅拟票给次辅副署权,这件事实在太离奇,李邦华道:

“那要是有人乱来怎么办?”

“这样下旨实在太儿戏!”

袁可立道:

“不是还有六部六科吗?”

“如果没通过部议、被六科封驳,仍旧不是正式旨意。”

“礼部和礼科既然通过了,说明他们认可这道旨意。”

这番话一出,李邦华顿时哑然了。

因为礼部尚书现在还是成基命,连他都认可这份旨意。

他不好指责成基命,只能道:

“内阁若有副署权,应该是内阁的整体权力。”

“现在皇上通过一位大学士就能拟圣旨,实在太过儿戏。”

袁可立也觉得这样不妥,但是权力下放之后,收回来却不容易。

明白内阁如何运行的他,向李邦华等人道:

“杨学士这次拟票,用的大学士的独立票拟权。”

“这是皇上登极以后,就给各位大学士的权力。”

“现在想收也收不回来,各位大学士不愿意。”

“再说了,如果没有独立票拟权,首辅作为主官又有否决阁议的权力,其他大学士岂非完全从属于首辅,那样会更不好。”

“还是有独立票拟权好,也方便各位大学士在委员会上拟票旨。”

这是各大委员会都有大学士存在的原因,需要大学士用独立票拟权,草拟旨意发下去。

否则委员会的命令不是圣旨,下面的衙门有谁会理?

李邦华也是戡乱救灾委员会的成员,参加过相关会议。知道没有大学士拟票旨的话,这些委员会的命令,完全就是空文。

从这一点来看,各位大学士确实需要独立票拟权。否则什么事都上阁议,还要协调的委员会做什么?

而且取消独立票拟权的话,首辅靠着对内阁的掌控力,容易成为权臣。

想到这里,他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说道:

“独立票拟权确实应该有。”

“但是发票旨前,至少要从内阁过一下。”

“总不能其他内阁大学士,都不知道皇上下发旨意。”

袁可立闻言点头,赞赏道:

“这个建议好!”

“独立票拟权是该有,但要有一定制衡。”

“不能让皇上和某位大学士悄悄发旨意。”

“你我联名上疏,建议完善独立票拟权力。”

和李邦华一起写了奏疏,建议完善独立票拟权力,还要求完善与之相关的制度和流程。

——

朱由检看到后极为重视,因为这份奏疏符合他的理念,那就是用制度约束群臣。

在解决建虏带来的存亡危机后,他对朝廷的琐事越来越不耐烦,已经想要放出权力。

韩爌看到了这一点,凭借主动做事稳固首辅之位。

杨景辰同样看到了,靠着积极配合获得了次辅副署权力。

现在,袁可立、李邦华提议完善内阁制度,这正合朱由检的心意:

『内阁制度,确实该完善了,争取这一次定下来。』

『要给内阁放权处理事务,我才能在其他方面有些时间和精力。』

想到这里,朱由检已决定对内阁进一步放权。并且把这件事和另一件事挂钩,减少自己的负担。

他在举行常朝时,和群臣一起讨论:

“此前朕定常朝制度,以三六九日为常朝日,参加的官员为常朝官。”

“这几年常朝开下来,解决了不少问题,应该说是个好制度。”

“不过在新历法推行后,却有一些新问题。”

“那就是有时常朝日和假日冲突,在假日参加朝会,导致官员疲惫。”

“而且按五日一休的制度,五天一个周期。三日恰好在中间、六日在开头、九日却在末尾。”

“这样开朝会商议事务实在不便,朕以为应该改改日期。”

常朝日期更改,这是群臣没想到的事情。

因为三六九日视朝,是万历以来就形成的制度。

就算当今皇帝设立常朝会,也是在此基础上完善。

现在皇帝要改日期,习惯的臣子普遍不愿意。

身为礼部尚书的成基命道:

“陛下,三六九日视朝由来已久,群臣已经习惯。”

“不可因为一些官员偷懒,就少召开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