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谁又有胆量觊觎沈大人的生命?只怕凤威军那些猛如虎狼的勇士一拥而上,会让企图之人粉身碎骨。顶多,不过是些口舌之争罢了。
沈天石与孙、李二人深入探讨,越谈越是震惊,连连点头,深感此计甚妙。
现在的中原,与神秘的新大陆如出一辙,历经长久战乱,人口锐减,皆是在焦土上重建家园。
美洲新大陆能够从荒芜之地崛起,历经百年实现工业化,大明,中原之地同样可以。
只是满清的降临,阻碍了这一切。他们让八旗贵胄驰骋疆域,日行千里,马蹄所至即为领土。
这便是所谓的“跑马圈地”。土地盈余,贵胄享用不尽,便分赐给家仆,于是满清催生了众多豪绅巨贾。于是百姓沦为佃农者众,那时的佃农还不如家仆,他们是家仆的家仆,是真正的奴隶。
当汉人佃农被牢牢绑定在土地上,华夏大地的工业化道路便被彻底封闭,未来黯淡无光。
满清统治三百年,犹如黑暗笼罩,历史在此倒退。
这是满清之罪,亦是华夏之痛。
然而,若在这废墟之上另辟蹊径呢?沈天石提出的解药是建设工坊,发展军事复合体,以向外扩张为路径。
深夜,衙门灯火璀璨,预示着重大决策即将诞生。
“但是,”孙传庭忧虑地说,“唯恐陛下不予批准。”
他深知崇祯皇帝的性情,不禁有些忧虑。
沈天石和李岩相视一笑,无论皇意如何,此事定要先行,工坊必须立刻筹建。
“岂能因蝲蛄鸣叫而不播种?”
“噗。”
孙督师猛然喷出口中的热茶,这究竟是何道理?他的这位侄子,特立独行之事做多了,督师也习以为常,产生了免疫力。
至于李岩,从投降那一刻起,他就与沈大人同舟共济。
又是一个清晨,太阳依旧升起,光芒自东方洒落。
距离大顺王朝覆灭,李自成自尽没几日,大明局势逐渐稳固。然而,大明民间的舆论风向却发生了变化。
沈天石在洛阳城下斩俘的辫子事件被揪了出来。
文人议论纷纷,沸沸扬扬。首先是江南百官带头,各地书院、学社响应,文人群起攻之,编造谣言,营造声势,故事编得栩栩如生。
更有山西总兵姜骧与宁南侯左良玉附议......
世间学者展开了反攻。
文士们踏出学府,诗社,于市井间散播神秘卷轴,吟唱奇异歌谣,开始宣扬凤凰军与沈天石的冷酷无情。
瞬时,城中风起云涌。
沈天石无暇理会,他正忙碌于重整中土,救济民众,修筑魔法之路,并在水源丰饶之地筹划建造魔法工坊。
学界的争论不过是空谈,犹如幻境中的雾气,仅能令人不适,却无法伤人分毫。
装作未闻便足以应对。
此事的关键在于崇祯帝王的态度,但这位陛下态度微妙,旋即施展了一番令人费解的策略。
这等拯救国度的伟绩,比天更高,沈天石凭此功绩,即便是封为异族王也是应当,至少应封为公国之主。
然而,世间学者背叛了道德,口口声声仁义,硬是给沈天石扣上了屠杀俘虏、凶残不仁的罪名。
崇祯帝王的想法无人知晓,他先是赞誉沈天石,接着予以训诫,最终以功过相抵收场。
既无赏赐,也无惩罚。
“如此而已。”
沈天石摇头,崇祯帝王的猜疑病症又犯了,这在意料之中,却又出乎情理。
帝王的信任如同短暂的咒语,刚刚击溃大顺,还未平定关外的清朝,就开始滋生疑虑了吗?
若非猜疑,他便不是朱由检了。
“哎呀!”
督军孙传庭长叹,感同身受这份无奈。
山东总兵李岩却怒不可遏,此时他才领悟,为何沈天石坚持要建立虚位君主制的共和国。
不虚化君权,不实行宪法,这位帝王终会将大明的基石消耗殆尽。
“等着瞧。”
沈天石轻笑,露出一排洁白的利齿:“这事,还远未结束。”
果然,随着崇祯帝王的表态,开始偏袒并和稀泥,江南的文人如同被魔法激发,激愤不已。
一时之间,控诉凤凰军、指责沈天石的奏疏和论文如雪花般纷飞。
“仁慈,关爱众人!”
“得仁者众助,失仁者寡助!”
“沈天石残酷无情,人人皆可讨伐之!”
学者们的喧嚣汹涌,呼吁帝王和内阁惩处这个不仁不义的暴君。
“这是在玩闹吗?”
越是忽视,这群人越是躁动,抓住丝毫把柄不放,即使是静默的泥塑像也会燃起怒火。
沈天石怒火中烧,下令凤凰军紧急集结,全军向南挺进,沈阿布的骑兵大队迅速跨越淮河,杀气腾腾地直扑长江。
此举吓得江南的文人群体魂飞魄散。
一夜之间,针对沈天石的弹劾文书销声匿迹,江南的文人集体沉默,面对怒火中烧的凤凰军,即使是宁南侯左良玉的八十万大军也无法抵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继续,再继续就把江南的老巢一并端掉!
“看吧。”
洛阳城内,沈天石露出森然的笑容,江南的文人就是犯贱,欠教训,需要时常敲打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