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虽然多有汉人官员,但实际上统治者对汉人的防备从来没有放松过。
同时在某些对外政治、文化方面的管控也一向严苛。
如理藩院这样储备着精通外文人才的地方,五六十人中大概只会有一名汉人,而这汉人官员在那个场合里通常也只能担任些打杂的职务。
自古以来,学成文与武,货与帝王家。
当上层明显的表现出这个职位不需要汉人的时候,那去精研这一领域的汉人自然会越来越少。
所以当那些外文典籍被菀菀想方设法的提前引入国内的时候,菀菀发现,她想要在自己的班底里找出几个人出来通译典籍的时候,就发现了此事的难度。
若放眼全国,未必不能找出几个相关人才。
但她很清楚轻重,知道时不我与,也知道民族的融合不能在她手中停滞。
历来,以少数统治多数靠的是铁血,而以多数治理少数,则少不了包容。
所以一番商议后,菀菀拍板从前朝理藩院中挑选人才。
意外的是,胤禩从胤禟那里听说这件事情后,还主动传信出来向菀菀推荐了几个人。
经过面试,以鄂尔达为首的二十几名满蒙翻译官正式上岗。
同时,又从前朝钦天监遗臣中选拔出几名对西方科学颇有研究的人才,协助翻译。其中就有早前京城解放后,被菀菀下令扣在京城的蒙古子弟明安图。
巨着翻译的同时,南山院的建设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入秋,南山院建成。
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南山院的首届招生也如火如荼的展开。
入学考试为期一周,考生自五湖四海而来,有各地学府推荐的传统学子也有听到消息后自觉有相应一技之长便前来报到的各行人才。
考核在南山院教学楼进行,十栋教学楼,每栋十二个班,每班可容纳考生百人。每日考核万余人。
最终在这近十万人中,共选拔各科人才三千余人。
这三千人以入学考核科目为准,分别编入各科各班。
此后每三个月为一期,一期一考,取每科前三名,授以相应官职。
虽然有应试教育、揠苗助长之嫌,但发展紧急需要大量人才,有些事情也是无奈之举。
当然前三名中,要是有一心学问,不想过早步入职场的,在上交报告后,菀菀也都会予以批准,让他们继续留在南山院潜心做学问。
南山院有住校部,凡入学学子除了毕业和每月两日休沐,都要住在学校里,学生们需统一穿着校服。
学校包食宿,也包每季两套的校服。
这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好在南山院的建成也如田部长之前所料的那样,瞬间风靡全国。
不仅各地学府争相效仿,就连商户、官员家中也建起了一栋栋仿教学楼或宿舍楼的建筑。
而这些建筑所需的材料自然都是出自建设部资源处。
这项收益不仅满足了南山院的开支,还大大充盈了财务部的财库。
也让菀菀一直以来在财务上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年末,北面传来喜讯。
自四年前,哈萨克汗国的头克汗去世之后,被他分治的三玉兹分崩离析。妄策阿拉布坦强势入侵哈萨克,并将大玉兹和部分中玉兹的纳入统治,也正是因此,他才会越发野心勃发对着当初的清廷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