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明珠港,一场特别的会议正在举行。这是第一次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大会,与会者不只有商人,还有各国的学者、航海家和文化使者。
会场设在明德堂南洋分堂。大厅正中悬挂着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东西方的航线在上面交织成网。但此时,气氛有些紧张。
"你们的要求不合理!"一位西方商人站起来,"航海技术是我们花费巨资研发的,凭什么要无偿分享?"
"大海是共同的,"一位阿拉伯商人反驳,"航路也应该是共同的。你们这是在垄断海上贸易!"
争论渐渐激烈。表面上是关于航路和费用,实际上涉及更深层的文明冲突:东方强调和谐共生,西方主张竞争法则。
叶知秧静静听着这些争论。她知道,这不只是简单的利益之争,而是不同文明理念的碰撞。
"诸位,"她终于开口,"让我讲个故事。"
她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寓言:几个盲人摸象,各自都只摸到一部分,就争论象的真实模样。直到他们互相分享经验,才得出完整的认识。
"航海知识又何尝不是如此?"她说,"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智慧,只有互相学习,才能获得更完整的认识。"
这个简单的故事似乎触动了什么。一位年长的西方航海家若有所思:"确实,我们引以为傲的航海技术,其实也借鉴了阿拉伯人的天文导航。"
"而阿拉伯的天文学,"一位波斯学者补充,"又与中国的天文观测有密切关联。"
气氛开始缓和。与会者逐渐意识到:任何文明的进步,都是在交流中实现的。想靠垄断来维持优势,终将走向封闭。
一位出人意料的支持者站了出来——是西方舰队中一位颇有学识的军官。
"我必须承认,"他说,"单纯依靠武力控制航路的做法是短视的。我在东方航行多年,深知这里的航海智慧绝不亚于我们。与其对抗,不如合作。"
叶知秧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什么不建立一个国际航海研究院?让各国的航海家一起研究,共同发展?"
这个提议引发了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能促进航海技术的发展,反对者担心商业机密会泄露。
"诸位想想,"叶知秧说,"如果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独占航海技术,或者马可·波罗封锁丝路信息,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正是因为知识的交流,才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她进一步阐述了设想:研究院将采取会员制,各方平等参与,共同研究,共享成果。但每个成员都要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
"这不就是你们西方提倡的契约精神吗?"她对西方代表说,"而'和而不同',又何尝不是东方的智慧?"
这种将东西方理念结合的方式,让双方都感到了尊重。渐渐地,反对的声音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建设性的讨论:如何构建这个机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