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林青雨来禀报:"先生,医术堂的课程安排好了。除了基础医理,我们还增加了急救、护理等实用课程。"
"不错。"叶知秋赞许道,"医者仁心,最重实用。对了,那些偏远村落的义诊还要继续办。"
"这是自然。"林青雨郑重地说,"学生永远记得先生的教诲——医术是为了救人,不是为了名利。"
夜深了,明德堂还是一片忙碌。新任教习们都在准备第一课的内容,有人翻阅典籍,有人整理讲义,有人设计实践课程。
叶知秋在书房里写着给各地分院的信,交代一些注意事项。萧远珩送来热茶,笑道:"看来要重新设计考核制度了。"
"是啊。"叶知秋放下笔,"以前是考学生,现在还要考教习。不过......"她看着窗外的月光,"最重要的考核,是他们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第二天一早,新任教习们就走马上任。每个人都带着几个学生,开始了新的征程。
王子明的第一课是《边塞实务》,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讲述了自己在西北的亲身经历。那些鲜活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边地有了真切的认识。
林青雨的医术课别具一格。她不仅教授理论,还带着学生去义诊,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特别是对待妇幼患者时的细腻入微,让学生们深受触动。
赵世勋的商道堂更是热闹。他把整个教室布置成市场,让学生们模拟交易,学习经商之道。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很快就收到了成效。
叶知秋走在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不同的课堂上,都有老学生认真教导新学生的身影。这让她想起了当年创办明德堂时的情景。
"真像啊。"萧远珩感慨,"他们教学的样子,跟你一模一样。"
叶知秋笑了:"这就是师道传承。他们不仅传承了知识,更传承了那份教育的初心。"
正说着,几个新学生跑来:"先生!我们想请教一个问题。"
叶知秋看了看他们手中的书:"这是在研习什么?"
"是王教习布置的作业。"学生答道,"要我们把边塞见闻和典籍对照,找出其中的关联。"
叶知秋点头:"很好。这正是明德堂的教学之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夜幕降临,明德堂的灯火依然明亮。新老师生们沉浸在求知的快乐中,谁也不觉得疲倦。这就是教育的魅力,也是明德堂生生不息的根本。
次日清晨,叶知秋在书房里写下一段话:
"桃李满园时,
正是春风化雨日。
但愿我明德学子,
永远记得育人之道,
既要传承,更要创新。
如此,方能薪火相传,
代代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