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岳父的麻烦(1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822 字 1个月前

童贯在观察使衙门的用人有点麻烦,宋人对于宦官,还是有着骨子里的轻视,所以除了普通做事的人以外,童贯却是一直找不着用得很顺手又能让他省心的人。

这个时候,童贯却发现,因为那次在别院里讨论计划时,朱勔就在旁边,于是后续凡是与捐官相关的事情,都是朱勔在三人之前来回协调,他原本就机灵,而且很勤快,又能用心讨好童贯,于是他索性就向胡衍开口,直接将朱勔调到了他的观察使衙门那里,很快就成了他心腹干将。

这天,胡衍在和过来的朱勔对接完了这个月可以安排的具体新官差遣后,随口就问道:“童观使那里的官告应该快要用完了吧?”

“哪能呢!”朱勔却是不以为然地回道,“陛下新近新批给了童貂珰三百份的官告,胡提举你尽可以放心!”

“什么?三百份!”胡衍吓了一大跳,心道:难怪这段时间看这童贯卖官的手速就没有放慢的打算,原来竟是手头补货充沛啊!

只是,原本他的想法是,捐官的事情虽然有点出格,但是因为总数不多,他目前已经分别在杭州、秀州、扬州、温州、福州、泉州差不多新增加了十多个地方的市舶务,五十份官告,其实也就是每个地方消化两三人而已。既不需要向新的巡阅使侯蒙汇报,甚至也不需要和自己的大哥去打招呼。

但谁能想到这童贯这么有手段,一下子竟弄来了三百份的官告,虽然说是合乎朝廷的法度,这些皇帝亲赐的官告也是真实有效,但是规模变大了就不太好交待了,他在一阵后怕之后,决定还是主动向秦刚坦白清楚这件事。

当然了,在写这封信时,他还是在前面特意强调了总体情况是能够把控得住,基本原则也是利用主体工作的推进,从而极力向秦刚解释说明要做这事的合理性。

信发出去之后,他也稍稍松了一口气:这次他虽然擅作了主张,不过好在现在也是主动坦白、及时补报了,就算是被大哥骂几句也无妨。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他还是觉得自己的判断没有什么大问题,尤其是眼下,在绝大部分参加捐官的海商里,总体的能力水平还也算不错。

在信发出去十天后,没有收到大哥的回信、又一个十天过后,依旧没有,秦刚似乎是在默许了他眼下的做法,胡衍不由地一阵欢喜与得意。

实际上,此时在高邮的秦刚,却因为一件事漏看了胡衍的这封信——李格非出事了!

李格非在去年年初被外派,就任了提点京东路刑狱司使。

这京东路本来已经拆分成了东西两路,但在元佑元年时,将天下所有分拆两路的提点刑狱司都合并成了一处,合并后的京东路提点刑狱司,治所在南京应天府【注:是指今天的河南商丘】。

因为离京城并不是太远,李格非便就只带了几个家丁下人去应天上任去了,而李清照则与母亲、弟弟等人继续留在了京城。

李格非却不知道,这次自己的离京就任,背后立即就被一双眼睛盯上了,正是赵挺之。

赵挺之这段时间忍得特别辛苦。

他自从绍圣之初回到京城,虽然没有如张商英、刑恕那般暴风疾风似的斗争风格,但好歹一直都是态度坚决的新法拥护者,更何况他一表人才,一直入得了赵煦的青眼,所以也就不紧不慢地一路升迁,好不容易熬到了御史中丞的位置上。

御史中丞这个位置,不仅仅是御史们的主官,更加是一块随时可以进军执政的最佳跳板。赵挺之的性格还算是小心,并且也因为这份小心,在前次海事院设立前对于秦刚的弹劾风波中侥幸躲过,之后面对苏轼的回朝拜相,他更是小心翼翼,充分发挥了他在新旧党之间游刃有余的风格优势。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遇上了像苏轼这样心胸开阔,眼中始终是对事不对人的君子。

所以,赵挺之的御史中丞一直做得还算稳当。

但是,赵挺之的内心却一直有着一股怨气,尤其是关于他小儿子赵明诚的婚事。其实原本他并不太赞成这场婚事,只是自已儿子一往情深,而且在一开始时,李格非也对此事表示赞同,甚至为了促成此事,还不惜努力向自己讨好。

于是就在他这边终于松了口、同时向李家去提亲之后,却不想半路上杀出一个秦刚,然后还弄出了个“三试择婿”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他的儿子赵明诚则成为了一个映衬他人才华的一个笑话角色,自然也累及他赵挺之成为了一个笑话父亲!

赵挺之不会认为是自己儿子的不行,以其敏感气狭的性格,甚至会认为这就是李格非的一场阴谋——或许是这个朝三暮四的小人,事先得到了苏轼有可能起复的信息,这时又想着要回头给师门示好,上赶着想把女儿许配给蜀党的门生秦刚,否则怎么会有那样让人意外的比试结果呢?只要是他李格非事先漏题,一切也就说得通了!

只是,如今的苏轼已经是朝廷的右相、秦刚又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而那个他视为死对头的黄庭坚,此时却躲在了淮南做官让他鞭长莫及。所以,眼下唯一能够让他泄愤报复的,应该也就只有李格非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自李格非出任京东路提狱官后,赵挺之便一直努力关注着这一带的动向,寻找可以出手的机会。

建中靖国二年的二月与五月,京师及京东西路数个州县连续遭遇了两次大雨雹,导致这一年的庄稼几乎无收,八月之后的饥荒便就如期而至。

朝廷虽然有赈灾手段,但却最多能够盯得住京师一带的情况,一旦到了京东西路,其效果可想而知。活不下去的百姓,除了卧以待毙的人之外,便有胆大不要命的,拉起十几号人,便行劫掠盗取之事。

以往这类强贼时有发生,人数多在几十人、甚至只有几人,他们多半都是生活所迫,铤而走险恶。事发之后,若是官府懒得查处,便避入家中,装回良民继续生活;若是行事中不慎露了马脚,索性便聚入山林,明着做个山寇。而也由于规模不大,也无甚野心。官府中人大多都会装作看不到,大家相安无事。

只是一旦遇上荒灾,强人贼寇的数量多了,各家之间的地盘不够分,时不时就会有强大一点的贼人会频繁骚扰州县城镇,那么越来越多的这些案件也就积累到了提刑司这里。

然后,上任不到一年的李格非在这种情况下就免不了要被御史弹劾了。

在御史弹劾的推动下,朝廷给京东提举刑狱使李格非下了一份措辞极为严厉的斥责诏书:

“京东诸地,盗贼频生,其残害良民,犹稂莠之害禾稼。国家严盗贼之法,重告捕之赏,正为是也。着京东提刑司,速纠纵驰不察之过,尽遣兵力,督捕贼酋。若三月不获,即许不以资序见任及待阙得替官对移。”

也就是说,眼下京东路的盗贼抓捕一事,若是三个月内处理不好的话,那是要影响到日后的升官迁转的。

李格非无奈,只能一边命令手下人加紧行动,一边自己寻找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朝廷里的执政们都并不太清楚地方上的实际情况,这京东路各地的盗贼,规模都不大,又十分分散。无非在这灾荒之年,显得数量稍微多了一些。而他们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实力,如果遇上了少数衙役与保甲,他们才会跳出来对抗一二,而一旦听说来了大队官兵的消息,便立刻早就开始逃之夭夭。

李格非费尽心思,好不容易说服并调集到了地方上所有能动的厢军兵力,终于将最大的一股贼匪追赶到了一处叫作石垛寨的地方,并将其团团围住。

哪知这些贼匪到了这时,却依仗着山势险要、山寨坚固,拒不投降。同时声称山上储藏有大批粮食,不怕官兵的围困。

李格非见劝降不成,便催促官兵攻打山寨,这时才知贼人所言不虚:这山寨易守难攻,官兵进攻了两次,却是损失了不少人手,根本就攻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