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爌面带微笑,杨景辰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迎合道:
“监执委会监督落实此计。”
“恳请陛下允许锦衣卫官员,加入监执委监督。”
锦衣卫属于内廷,朱由检对杨景辰主动邀请锦衣卫加入当然很高兴,应允道:
“朕会安排锦衣卫指挥佥事加入做委员。”
“你们监执委要多派御史去地方,避免受到蒙骗。”
“如果有御史不称职,可以申请撤换。”
给了杨景辰插手都察院的权力,打算以后通过他撤换不满意的御史。
杨景辰听到后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对都察院的影响力会加强,越来越接近御史大夫的权力。
他从这个安排,也有些明白了皇帝为何让他负责监执委。
首辅要转向丞相了,他这个次辅可不就要有御史大夫的权力。
另一位有副署权的枢辅,则可看作太尉。
他们三人就是新时代的三公,是朝堂上最有权力的三个人。
到了这个地位,已经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杨景辰能想到的事情,其他大臣自然能想到。
这些人羡慕地看着三人,心里想着一定要坐上三个职位。
尤其是温体仁,刚刚被皇帝斥责,又转而负责廉法委。这是杨景辰之前的职务,将来他很有可能接掌次辅之位。
这让他心中活跃起来,觉得自己可以多做点事,让皇帝看到他有制衡首辅的能力。
反正只要不犯大错就不会被撤职,温体仁觉得以后可以多试探。
——
朱由检安排了这些后,又向韩爌说道:
“大造黄册是今年的主要任务。”
“但是工业、商业方面,也需要发展计划。”
“在工业上,要尽快调查各地的优势产业,设置专门经营工商的产业园。”
“每个府县都要有专门的副职,专门负责产业园。”
“这件事一定要重视,并且要多修房屋,多准备工作。”
“将来农村的余丁,先在产业园安置,培训后无法成为技术工人的才会强制迁徙。”
韩爌用心记着,又说道:
“计发委对工商业也制定了计划。”
“工业方面是钢铁,在北直隶、苏松、辽东、佛山等地设置钢铁产业园,尽快进入钢铁时代。”
“商业小组的计划,就是组建供销集团,把徭役物资采购上来,并且销售出去。”
这两个计划,得到朱由检的认可,他指示道:
“钢铁产业一定要重视,工部要设立专门的煤钢总署,专门负责煤炭和钢铁,以及相关的煤矿、铁矿、木炭、石油等资源。”
“煤钢总署要督导设立煤炭协会、钢铁协会等相关产业协会,将所有从业者纳入进来。”
“摸清楚它们的产能和技术水平,在文思院组建煤钢研究所,促进煤钢技术发展。”
韩爌连连应着,知道自己为工业制定钢铁计划,戳到了皇帝的心里。
皇帝预言下一个时代是钢铁时代,他当然要迎合。
朱由检不怕官员迎合自己,就怕官员不上道,他很欣慰韩爌的变化,又夸赞了几句。
然后想到后世的煤钢共同体,叮嘱黄立极道:
“钢铁时代最重要的是钢铁,各国的实力也源于此。”
“理藩院要摸清各国钢铁产业发展状况,藩属的煤钢产业更是要强制纳入大明相关协会监管。”
“以后,各藩的煤矿、铁矿、石油,都要纳入联营。每个藩属分配一定比例,不许超过限制。”
“原则上,大明的钢铁产量,要超过所有藩属、甚至所有外国的总和。”
“钢产量超过大明十分之一的国家,都要重点打压,防止他们造反。”
黄立极没料到自己参加会议还得到个任务,急忙答应下来。
皇帝重视此事,代表着他们理藩院同样要重视。在执行的过程中,自然拥有相应权力。
虽然他不明白煤钢联营怎么实施,但他却知道掌握煤矿和铁矿不会错,他可以安排人去藩属开采。
这显然是一件有利益的事,他对此很是积极。
——
在黄立极都被安排了任务后,朱由检对辅弼大臣的调整分工、安排任务,总算基本完成了。
这也是他久违地连续开会,以后定不会这么劳累。
以后,他可以让这些人办事,自己安居享受。
在执掌朝廷数年后,他已经摸清了群臣的能力。只需要盯着他们执行,不用再安排得事无巨细。
甚至盯着的事情也不需要他亲自做,他已经为内阁安排了中书监。
看着中书监掌印王承恩,朱由检安排道:
“中书监各处,都要安排主事,挑选有能力的内廷官员过去。”
“一定要盯着内阁,不让他们越权。内阁发生的事情,都要记录留案。”
“出了岔子的话,朕就拿你问罪。”
王承恩急忙应着,又有些委屈地道:
“陛下在中书监设集议会,只有中书学士才能参与,中书主事只能列席。”
“中书学士又由翰林学士兼任,臣在中书监恐怕会孤立。”
显然,在皇帝强调集议制原则后,他担心自己一个人面对协办大学士和众多中书学士,恐怕应付不过来。
朱由检没有在意这件事,听到王承恩的抱怨,就想增加几个提督太监。
不过他转念一想,觉得没多大必要,叮嘱王承恩道:
“中书学士是内阁大学士的后备。”
“你可以仔细观察,把持身正、能好好配合的学士名字记下来。”
“正好用这个职位筛选一遍,免得将来有不配合的大学士入阁。”
王承恩这才转为喜悦,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中书监说重要很重要,是要盯着内阁的。
但是它最大的权力也就是副署内阁公文,以内阁现在的权力,不可能出大问题。
就算他在集议会上被中书学士逼迫,记住名字就行了,皇帝将来一定不会重用这样的人。
再说,他作为中书监的双主官之一,对集议决定有一票否决权。
只要他不愿意用印,没有人能够强迫。
所以他当即放下增加提督太监的心思,免得多个提督太监后,还会分他的权。
他决定好好观察,在中书监扶持愿意配合的官员。(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