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您偷看我初稿了?(1 / 2)

节目组万万没想到,自己提心吊胆采访了一整天的机密项目,竟然是在海警服役的。

那没问题了了。

你要说海军的装备,确实不敢播。

可这要是海警的装备,我就可劲播了。

编导连夜开工剪辑内容,全段保留了陈晨的所有介绍,一个字不落。

甚至他还从一些ng的花絮中缝缝补补,凑了个整。

成片将近十五分钟的素材,几乎全都是陈晨的画面,满满的干货。

最重要的是陈晨那种充满自信的表情,让人不得不信服,但又没有过分的夸大。

简而言之,就是装逼。

太丝滑了。

如果是采访其他行业的土财主,老板站在镜头前一通吹,肯定是要遭骂的。

但制造业不一样,越吹越得劲。

更别提陈晨吹逼时身后的背景了。

1200吨的“小艇”就矗立在那里,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编导有深深的预感,这段片子将会是自己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天后。

编导带着成片,来到了领导的办公室当中。

“哦,小梁啊,你来来来!”

总编薛成挥挥手。

梁编这时才发现办公室内还有一个人——军武频道的总顾问郑宇村。

看起来他似乎正在和薛成进行激烈的辩论,俩人都有点面红脖子粗。

“正好小梁来了!”

“咱们一起讨论。”

“下一期的军武观察关于海军的内容该怎么做。”

薛成可能因为讨论节目的关系,有点带情绪了,言语激昂。

作为频道的总编,薛成最重视的就是军武观察。

毕竟是台柱子。

在自媒体时代,这档节目是唯一一档能拿出来和网络节目对打的内容。

所以台里倾注的心血也更多。

他自己亲任主编,像梁编这样台里资深的编导,也只能当个执行主编。

郑宇村这位军事装备理论界的大拿更是节目的长期顾问。

海军节临近,台里准备整个大活。

他们正在谋划一档专题节目,内容大概是盘点海军各类装备,并且展望未来。

初步定调做七期,每一期都拿出一种装备。

先进性纵向对比,回顾发展史。

后进行横向对比,与世界上同类型装备进行比较。

最后在现有技术上做基础,眺望未来。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大体框架没有问题,可细致到节目内容,分歧就比较大了。

郑宇村平复心情之后,耐心的解释自己的立场。

“航母这期节目,我有我的难处。”

“你别说4号航母了,哪怕是3号,能说的都不多。”

“这俩目前都是国之重器,不能公开讲解太多。”

作为一档总结盘点类节目,自然是要盘点最新装备的。

总编薛成提盘点航母时主要以4号航母为例子。

这个建议得到了郑宇村的激烈反对。

他说什么也不能松口。

“郑老师,如果不说4号航母,那我们这个节目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我要是说了,我郑宇村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梁编看着两人相持不下,也摸清了矛盾的冲突点,于是从中说和。

“二位,咱要不这样,到航母这一期的时候,用蒙太奇的手法。”

“就是咱给一个大概出行,依据目前公开的数据讲一讲,不要太具体。”

“剩下的靠着观众去脑补。”

郑宇村不太懂蒙太奇什么的,他只觉得只要不细致讲都行,于是妥协点头。

可薛成还是有些得寸进尺:“可以,咱们不具体到哪艘航母,节目内容主要由细分技术撑起来。”

郑宇村抬头:“什么意思?”

“就是说咱们在节目上讨论一些模块化的技术。”

“比如弹射,比如拦阻,再比如舰载机。”

“我们的节目时长是四十分钟,如果光聊蒙太奇,不给点干货,也不行。”

郑宇村显得很为难:“你说的好像弹射技术和阻拦技术就不要钱似的。”

做军事科普比作理论研究要难上一万倍。

既要讲究节目效果,还要时刻注意不泄密。

“咱这两项技术不是都取得了突破吗?节目上掰扯一下怎么了?”

郑宇村摇头:“正因为有突破,才藏着掖着,要不我讲讲滑跃式起飞算了。”

“别,滑跃式军迷都能掰扯明白,用不着您。”

郑宇村无奈的笑了:“那就又僵住了,弹射和阻拦都是高度机密,一个字都不能讲。你别说现在,五年后我都不一定能说。”

见此情景,梁编再次和稀泥:“那这样吧,航母这期节目,我们找一艘外国先进型号,能对标4号的,通过剖析它的技术细节,来影射4号航母,这样总行了吗?”

俩人闻言,沉默不语。

脑海里都在快速的考虑。

站在郑宇村的立场,剖析外国航母倒是没什么问题。

作为一个理论研究者,他对国外装备如数家珍。

尤其是那些可以成为头号假想敌的装备,几乎是泄密级别的了解。

比如福特级。

如果节目上要讲这玩意儿,他能滔滔不绝说两期。

于是郑宇村表示同意。

而作为内容方的薛成仔细想想,这样节目效果也是有的。

只要节目的讨论切入点得当,确实可以做到小梁说的影射的方式。

全程都不提4号,但句句不离4号。

最关键的是,也可以深入剖析细分技术,而不泄密,最大程度配合郑主任的工作。

“那行吧,航母这期我亲自做本子。”

妥协之后,薛成看了看桌子上的文件。

“航母是最难的,播出也是最后一集。”

“目前还有个任务,就是首播集的护卫舰。”

“郑主任,护卫舰这块,能说的总比航母多一些吧?”

节目的播放顺序遵循着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逻辑。

因此海军诸舰中,吨位最小的护卫舰首当其冲。

郑宇村也早有准备。

这个领域,限制性确实没有那么多。

而且由于大国都在发展驱逐舰,护卫舰领域几乎都是小国在闹腾。

讲解起来颇有一种居高俯视的爽感,郑宇村如鱼得水。

于是他拿出了拟好的提纲。

“护卫舰这块,我准备以三个点切入。”

“第一是平台。”

“目前世界主流护卫舰都存在一平台多舰型的情况.”

“因此平台的强度,决定了护卫舰的基本素质。”

“第二是武器配备。”

“这个我不用多解释,护卫舰的战斗力主要取决于搭载什么主副武器。”

“这一块主要还是看导弹,是我们的强项。”

“第三点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原来普遍的观点是护卫舰可能会逐渐被驱逐舰取代。”

“我认为不然,尤其是电动化技术出现之后,我觉得护卫舰的发展趋势有可能会向小型化无人化转型。”

离开了大方向的套路,具体到细节上,双方的心态都平和了许多。

像护卫舰这样噱头不够足的装备,如果只侧重于现有的盘点,节目效果可能会差很多。

于是他提出建议:“我觉得还是主要侧重于第三点,小型化无人化。”

“我也这么觉得,因此我的提纲有一半都是侧重于展望。”郑宇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