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举荐太医院(2 / 2)

诊疗室内,已有数位患者等候。他们有的面色苍白,有的咳嗽不止,有的捂着肚子痛苦呻吟。胡秋水被分配到一位咳嗽患者面前。

他先是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只见患者面色微黄,舌苔白腻。接着,他询问患者的病情:“您这咳嗽多久了?有没有咳痰?痰是什么颜色?平时饮食和睡眠情况如何?”患者一一作答,胡秋水边听边点头,心中已有了初步判断。

随后,胡秋水为患者把脉。他的手指轻轻搭在患者的脉搏上,仔细感受着脉象的变化。只见他眉头微皱,片刻后,脸上露出了然之色。

经过一番诊断,胡秋水断定患者是因痰湿蕴肺所致的咳嗽。他对患者说道:“您这是体内痰湿较重,阻滞肺气,导致咳嗽。我给您开几副药,调理一下。”

说罢,他来到一旁的书桌前,提笔开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此为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再加上苍术、厚朴,增强燥湿健脾之力;杏仁、苏子,降气止咳平喘……”他一边写,一边向身旁的太医解释着药方的配伍原理。

开完药方,胡秋水又叮嘱患者:“您回去后,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按时服药,服药期间若有任何不适,及时来复诊。”患者连连点头,对胡秋水的诊断和嘱咐十分满意。

下一位患者是一位腹痛患者。胡秋水重复着望、闻、问、切的步骤,发现患者腹痛拒按,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他判断患者是肠道积热所致的腹痛。于是,他开出了大承气汤,以峻下热结。

在为每一位患者诊断治疗的过程中,胡秋水都表现得沉稳自信,手法娴熟,诊断准确,用药合理。一旁的太医们不时点头,对他的表现暗自赞许。

临床实操考核结束后,已是午后时分。众人稍作休息,便迎来了最后一项考核——辩经。

辩经的场地设在太医院的一处宽敞的厅堂内。厅堂中央摆放着一张长桌,考官们坐在桌后,神色严肃。考生们则站在厅堂两侧,等待着轮到自己。

胡秋水站在人群中,心中既紧张又期待。他知道,辩经是对自己医术水平和应变能力的最大考验。

第一位考生走上前,考官抛出一个问题:“若遇一高热患者,其热势持续不退,且伴有神昏谵语,当如何辨证论治?”考生略作思考,回答道:“此乃热入心包之证,当以清心开窍为法,可选用安宫牛黄丸……”

考官接着追问:“若患者同时伴有大便不通,又当如何?”考生一时语塞,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考官摇了摇头,示意他退下。

接下来的几位考生,有的回答得条理清晰,但在考官的追问下,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有的则回答得模棱两可,显然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

终于轮到胡秋水。考官看着他,目光中带着一丝审视:“胡秋水,若有一患者,久咳不愈,且伴有盗汗、潮热、消瘦等症状,你认为是何病症?”

胡秋水镇定自若地回答:“此乃肺痨之证,多因正气虚弱,感染痨虫所致。治疗当以滋阴润肺为主,可选用月华丸加减。”

考官又问:“若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出现咯血症状,又当如何处理?”

胡秋水不假思索地说:“咯血乃肺痨之危症,此时当急则治标,以止血为先。可在滋阴润肺的基础上,加用白及、仙鹤草、侧柏叶等止血之品。若咯血不止,可考虑用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同时,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考官点了点头,继续追问:“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脘不适,食欲不振,又该如何调整药方?”

胡秋水略作思考,说道:“肺痨患者多因久病体虚,脾胃功能亦受影响。此时当兼顾脾胃,可在药方中加入一些健脾和胃之品,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等,以助运化,增强患者体质,促进病情恢复。”

考官们对胡秋水的回答十分满意,又接连问了几个问题,胡秋水皆对答如流。他不仅能够准确回答问题,还能结合自己济世药堂曾经治愈赵公子的临床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让考官们眼前一亮。

辩经结束后,考官们聚在一起,低声商议着。胡秋水站在一旁,心中忐忑不安。他的手心微微出汗,但目光始终坚定地注视着考官们。

许久,那位老者考官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说道:“此次举荐考核,诸位考生表现各异。经本院判商议,现宣布考核结果。”众人皆屏住呼吸,紧张地等待着。

“胡秋水,”老者的声音在厅堂内回荡,“你在此次考核中,理论扎实,临床实操娴熟,辩经出色,展现出了高超的医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本院判决定,你通过此次考核,准予进入太医院!”

胡秋水心中一阵狂喜,但他强自镇定,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多谢院判大人!多谢诸位考官!”

走出太医院的大门,夕阳的余晖洒在胡秋水身上,暖烘烘的。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喜悦。他知道,这只是他变革明朝医疗机构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做好准备,迎接一切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