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肆茶馆内,人们热议着这位神秘人物的来历,却始终无法探知分毫。直到《大明纪事》第三期刊物的发布,这位神秘的柳园主人的秘密才露出一丝端倪。这本杂志的发行量已达到两万册,对于人口有限的扬州来说,这数字令人惊叹,半天之内便销售一空。许多商人从南京及周边地区赶来,只为一睹其风采,短短半月,《大明纪事》的影响力已扩散至南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究竟是何等震撼之事?
南京的钱府,鸟鸣花香,书房内珍藏着罕见的孤本、典籍和画卷。钱谦益此刻皱紧眉头,手中握着一份报纸。这份报纸从扬州火至南京,钱老早已耳闻,还注意到那些引人注目的广告,正打算亲自前往扬州一探究竟。
他对孤本和画卷有着特别的钟爱,家中珍藏无数,然而在第三期,他察觉到一股异样的气息。《大明纪事》头条发布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标题直指江南,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洛阳之谜:揭露凤威军的杀俘真相。”
文章笔触生动,细节详尽,揭示了凤威军首领沈天石在洛阳城下屠戮俘虏的骇人事实。为何杀戮,杀了何人,他们在何处何时犯下何种罪行,一一清晰列出,占据了整个版面。
千余字的文章,字字泣血,触动人心。于是,舆论哗然。
然而复社之人和江南士林的口吻却截然不同,他们近年来不断抨击凤威军,痛斥沈天石的残忍无情。孰是孰非,人心自有一杆秤。
偌大的江南,读书人如星辰繁多,怎能没有正义之士?于是,有人愤然而起,公开反驳。复社的成员却并不服气,双方的争论犹如狂风席卷江南,扬州、南京等地的士林乃至官员,都因这篇报道争得面红耳赤。
“公正何在?天理何存?”
钱府一片死寂...
钱谦益愤怒至极,他的怒火并非源自于那份为风翼军正名的报章,而是因那文章下方的签名。
“河东君。”
河东君,即是他那位未过门的妾室柳如是,江南众人皆知他与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忘年情谊,甚至他不惜耗费巨资,耗尽十余万两白银只为了解救她。
这算哪门子的事?
钱夫子的额上仿佛笼罩着一片青草,老脸上也泛着幽幽的绿光,身为士林领袖的尊严又该如何自处?
“先生请息怒。”
屋内,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急忙劝慰。
“哼!”
书生手执折扇,脸色同样泛绿,他便是侯方域,复社四杰之首,平日与秦淮河畔名妓李香君交情匪浅。
然而李香君近日竟也涉足柳园。
“哼,这水性杨花的女人!”
侯方域怒不可遏,心如火烧。
他却忘了去年寒冬,李香君受宁南侯左良玉纠缠时,自己连一句敢说的话都没有,吓得李香君连夜逃离。
而左良玉,也是个大叛徒,投靠了清军,做了不少丧尽天良之事。
钱府书房,一片沉寂。
钱老夫子与侯大才子互视一眼,皆觉对方头顶绿意盎然,却又无可奈何于这由大明时代的沈刊所引发的困境。他们心中清楚,这沈刊的幕后主使正是当今驸马沈天石,还能有谁?
柳如是进入沈府已有多日。
“呵呵,呵呵呵。”
钱夫子随手丢开报纸,冷笑连连:“老夫……不屑与那粗鄙武士一般见识。”
“正是!”
侯方域等人连忙附和:“夫子气度非凡,何须与庸人计较,以免玷污夫子尊贵的身份。”
“公道自在人心!”
实则不敢招惹,也惹不起。
读书人一旦开口讲道理,便代表他们心生畏惧,承认了自己的软弱。
然而不过几日,大明时代的沈刊第四期发行,销量突破两万五千份,甚至远销至南京。
本期沈刊又爆出惊人之举,震撼整个江南——刊载了一篇短篇小说,讲述江南某知名夫子,这位士林领袖与儿媳私通的故事。
私通,即暗指不正当的亲密关系。
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时间、地点、细节、表情、动作……一时之间舆论沸腾,仅一日之内,整个江南都知道了这件事。
毕竟大明人,特别是江南人,对于这类八卦新闻总是格外热衷。
“是真的吗?”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的确,无风不起浪。虽未直接点名,只是一个闲话小说,但江南的钱姓夫子还能有谁?
钱谦益,便是那位钱老夫子。
谁也不曾料想,钱老夫子竟有如此癖好,与儿媳私通……想象那场景,实在刺激,太过刺激。
其实这只是个虚构的小故事,末尾还有一行小字:“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然而字太小,几乎看不清楚,也没有人去在意。
这样的名人丑闻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夜之间谣言四起,钱谦益与儿媳私通之事传遍了整个江南……
翡翠城堡,知识殿堂。
"砰!"
钱谦益的心中充斥着魔怒,愤然将那只价值连城的星蓝釉陶罐摔得粉碎,瓷片纷飞,宛如破碎的星辰撒满地面。儿媳在旁啜泣,泪如晶莹魔法石滚落。
“家父,家父啊!”
钱学士怒火中烧,全身颤抖,侯方域与几位文坛奇才皆面露窘态,不知如何以奇异的咒语抚平这暴怒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