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上学路上(1 / 2)

80后的回忆录 闲云小散 2780 字 5个月前

上学路上应该也算80后之前出生的重点记忆,米云印象中已经开始骑自行车,只有一少半时间走路上学,大部分时间都开始骑自行车上学,米云的父母经常告诉米云小时候上学他们都是走路上学,一般走一二十里,高中要走六七十里路,也就是大半天时间都在走路上,都快接近到县城的地方了。

80后的我们小时候天没亮就自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的时候父母还在睡觉,父母从来不担心孩子会不会走丢、会不会饿着,学校会提供早中两餐。毕竟村里就那么大,民风淳朴,比较放心,有的时候到学校头发和眉毛都挂满了雾水,教室门还没有开,想想那时候虽然苦但是很快乐、而现在呢,不但苦、连快乐也快没有了,童年多么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真傻,居然天天盼着快长大成人报效祖国 。

从80后开始,每一代人的日子都比上一代人艰难。社会的发展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前一对夫妻只需要供养男方父母,而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妻需要供养双方的父母。80后的一代毕业后只能自己找工作,他们承受着各种压力,努力工作却仍然感觉生活不易。

90年代末期以前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室里的前后墙上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墙两边贴着中外闻名科学家的头像,黑板上面的正中间是伟人彩色照片,学习时小伙伴们是轻松快乐的,没有多大学业压力,总体是快乐的,生活上严肃活泼,既学习来又劳动,德智体得到了全面发展。

那时的农村学校不多,方圆很大的范围,几个大队,现在的村委的学龄儿童都集中就读在一所中心小学里,学前没有幼儿园,直接上一年级,1995年前后农村学校才开设幼儿班课程,学龄儿童都在8至10岁,很少象现在的小孩7岁就开始上学了,尤其是许多女孩子读书时间更晚些。

80年代以前,读书的小孩年龄偏大,主要是上学的路途远,道路狭窄不好走,雨雪季更是难行,没有大人接送。那时全国没有计划生育,普遍孩子多,4至5个小孩的家庭居多,7、8个的也有,女孩子失学的比较多,读书的年龄偏大,就因为要带弟妹,要帮助父母做家务事。母亲家的8姊妹基本上都上到了高中,除了主动放弃学业,没有考取初中的兄弟姊妹。

那时的小学实行的是五年制,学习的内容比较少,作业不多,一个学期有二根圆珠笔或几根铅笔就差不多可以对付写完作业了。每个星期有体育课,体育课玩的是乒乓球、篮球、跳高跳远、单双杆、爬竹杆、跑步等,也只有上体育课时能玩尽兴,下课后人多场地少,没机会玩;音乐课,主要是教学唱歌,因为每天上午下午第一节课前,都要唱1O分钟左右的歌以等待老师来上课,到米云上学的时候也是继承了70后的学长们的学习过程;

劳动课主要是为菜地拔草除地,或修路,那时每个小学都有稻田菜地,中学还有农场,每天的下午都有课外活动时间,有的搞体育活动,有的搞大扫除。到米云上小学的时候都还要在学校参加各项劳动课,主要帮学校的两个老师干农活,那时候老师工资不高,还要养活三四个子女,教书好像是兼职,一半时间精力要放在田地上。

80年代以前的学生们早上吃完饭去学校,远的还会从家里用一个把缸或大碗带午饭去学校吃,冬天大多数没有午饭吃,只是啃几个生的或煮熟了的蕃薯。下午放完学,回到家里不是做作业,而是去拔猪草,割牛料,因为每家每户都饲养了猪牛,晚饭后才在煤油灯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鼻孔也被油烟熏得黑黑的。到米云上学的时候,学校已经进行打餐生活,学校提供早中餐的白米饭,不提供菜。

冬天上学的路上,大家用稻草孔把冰块吹穿一个洞,然后用细绳或稻草提着冰块玩到校门口,那时的冬天多数时间会打霜结冰块,下雪也是常见的。下午放学的时候,在红花草田里翻跟头,打泥仗,沿路玩回家。

夏天上学或放学回家的路上,多数男孩要在水塘里、溪水小河里洗个澡,从小到大的玩水,大家水性好,各种游泳姿态、沉入水里没水都会,从没发生过淹死学生的事,仅有一例淹死,二组的一个亲戚家放牛的女孩,可能比米云大一两岁,母亲迷信鬼神之说,说是被鬼拉走了,抢球了几个小时,没有抢救回来,米云现场亲眼目睹全过程,就在学校前面的池塘,因为学校地点就是以前的义庄,学校旁边还被鬼子抛尸不少,只不过70年过去了,看不到河道痕迹了,只能见河沙,河道在80年代被填平,那时夏天有不少人或许是不卫生和烈阳照晒久了的缘故,脖子下面,背上,眼旁耳边脑袋上会生痱子长疮结疤,虽然多数人营养不良,但是个个鬼精灵,力大体壮跑得快。

每个学期,只有期中、期末二次考试,成绩单上都有记载考试分数,还有劳动、体育、音乐的分数,背后附有老师的评语,寒假前每个班根据德智体全面发展情况,会有2、3个同学评为“三好学生"。那时的寒暑假,学生也不是做作业为主,寒暑假都要负责猪牛的料草,关照弟弟妹妹,搞卫生扫地,然后抽空做老师在黑板上布置的作业,这就是那时的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景。

那个年代住校生和跑通学的学生,自己都要从家里带米来学校蒸饭,从家里炒好菜用瓶子、把缸带到学校来用膳,冬天一个礼拜来回带一次,夏天礼拜三还是礼拜二下午放学回家,礼拜四早上带菜赶回学校上课,礼拜六中午放学回家,礼拜一早上带菜赶回学校上课,也有礼拜天晚饭后赶回学校的。每个礼拜5天半上学,礼拜六下午休息,礼拜天休息一天,那时候还没有双休之说。

那时候的学生很清贫,带到学校吃的菜多是盐干萝卜、榨菜皮、盐鱼、干豆子,油炸蚕豆,渣辣椒,酸盐菜,几样菜轮换带着吃,便于吃几天不会坏。一天三餐,自己用饭盒盛米洗好,统一由学校蒸熟,吃饭钟声响后自己取饭回教室和寝室用餐。

米云五年级开始在外求学寄宿生活,到米云念书的时候村里最高就只有四年级,住校生,夏天还好办,洗澡、洗脸、洗衣服问题不大,遇上学校水资源匮乏的要自己解决水就麻烦了。难过的是冬天,虽然是礼拜天回家洗澡换洗衣服,但冬天凉水结冰,洗脸刷牙如刺骨般的难受。由于整个时代生活条件差,冬天穿得单薄,下面穿两个单裤子,上身穿件棉袄,脚底穿双薄布鞋,整天身上冰凉,脚冰到麻木,以致一下课大家就在教室里、走廊上蹦跳撞碰以获得热量来暖身。小时候的暴力运动游戏太多,前面章节都有简单提及过,这里就省略几万字。

学校宿舍的窗户是用白纸或报纸糊的,刮破或弄坏了的话,到了晚上,下完晚自习回到宿舍,寒风刺骨吹进来冻得大家哆哆嗦嗦,整夜睡了醒,醒了睡。为了御寒,只好二个人挤一起,一床棉被盖,一床棉被垫底,大家多数只带一床棉被,一半垫一半盖,互相用身子暖和过冬,有一个学期不知道什么原因,米云记得还住过一次猪圈屋,以前学校喂猪的房间,后来学校没有喂猪了,住宿都是铁床上下铺,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还有大学四年,米云整整睡了十二年的上下铺铁床。那时的住校生,宿舍里有蜘蛛,被褥里藏跳蚤都是家常便饭。

米云那个年代上学和下学完全独立,还自己带被褥和粮食到学校,现在小学生上学放学,家长们全程陪同护送,不用说,一是安全,不怕拐骗、不怕交通事故,二是安逸,很多是开车接送,雨淋不着、阳光晒不着,连书包都不用背,都是家长代劳。安全安逸确实不存在问题,只是全程陪同护送,现在的小学生们还会有上学放学路上的自由空间和快乐时光吗?

现在,接送小孩子上学成了每个家庭沉重的负担,家里没有老人或者老人不方便的,孩子上学成了大问题,这大概也是现在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吧。米云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我们那一代人就没有享受过上学放学护送的待遇,顶多一个学校有个第一次开学的护送认路机会。

那个年代,孩子们上学放学,社会性的安全问题不用考虑。那时管理严格、社会秩序好,没有人贩子,不用担心上学放学路上被人拐走。车辆本就稀少,何况上学的路都是乡野小道,也不用担心交通安全事故。

虽说社会性安全问题没有,但自然环境方面的安全则无法避免。如春夏之交,雨水较多,小编那一带,地势平缓低洼,遇有大雨,小溪小沟都涨洪水,行走在其间,得万分小心。遇这种情况,也从没有请假放假的,只是年纪小的跟着大一点的,搭伙结伴去上学或放学,遇有危险情况好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