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近么?”罗宁不明白。
“离展馆近么?”肖讷重复。
“不远,我可以每天送你来,我有车。”
“好。”
……
隔天。
罗宁拿来一堆和双年展有关的报纸,现在读给肖讷听:
“……清美展区的作品中,十八岁作者肖讷的作品《血神》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称赞,清美教授陈成钢称其为‘不属于其年龄的成熟创作……’”
“……陈成钢弟子李不、肖讷对外展示的作品吸引到观众注意力……”
“……我们很高兴看到一批年轻的雕像艺术家在这次BJ-威尼斯双年展上冉冉升起……”
《晚报》《艺术周报》《雕塑艺术》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此次双年展,其中大篇幅报道了陈成钢、曾柏岩和张象群以及国外众位大师的展品情况。
肖讷和李不像是挂件一样排在陈成钢的名字之后。
罗宁收集并向肖讷展示这些报纸后,肖讷对此是皱眉的,他并不觉得自己的作品比那些所谓大师差,但名气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现实,一个学生的作品,就是比不上一位成名大师,哪怕两者技巧、创意等方面极其接近。
一位艺术大师是市场、受众、艺术理念与名望的多维复合体,需要经过多年的成长与孕育,单是作品一项,是不足够构成其全貌的。
“《血眼邪神》。”
肖讷一边雕刻着手中的作品,一边说。
“什么?”罗宁问。
“这件作品,叫血眼邪神,不是血神。”
肖讷手中的雕刻刀A像是刀削豆腐那样,将一件木头雕刻成为眼睛的形态,然后那种对他的窥探就暂时停止了。
那阴冷滑腻的窥探,是来自这座雕像有可能睁开的眼睛。
肖讷制作的小型作品,安抚力是有限的,木制作品就更不如大理石般适合血眼邪神。
这几天里,收获的“声望”,将肖讷的“技艺”推到了“75(+8)(+2)”。
更高的“技艺”也有助于弥补“灵感”的缺失。
肖讷觉得自己有必要回到工作室去专心制作一件中型作品,以便较长时间的安抚住血眼邪神,否则怕会出事。
“《血神》挺好的啊。”罗宁替那个记者解释,“可能是没听清你说的话。”
“那他瞎么?名字也看不见?”肖讷作品前的LED屏幕,展示着作品名字、作者名字和创作理念。
记者们肯定不是瞎,而是轻视。
要是成名艺术家作品的名字,他们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敢错。
“哎?”罗宁在读报纸,忽得发出一声惊讶叫声。
肖讷对此毫无反应,拿起第二块木头开始继续雕刻血眼邪神的眼睛。
罗宁便举着报纸跟肖讷说:“杜维克死了!”
“杜维克”和“死了”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吸引到了肖讷的注意力,他抬眼瞧向罗宁。
“从家里跳楼死的。”罗宁把报纸给肖讷看。
肖讷果然看到“艺术家杜维克跳楼身亡”的字样。
于是肖讷抬眼瞧着那座《血眼邪神》,陷入沉思。
是你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