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9章 无一不是相(15)(2 / 2)

落难情缘 洪门十一少 3206 字 2个月前

一切红教、白教、花教,走气脉修法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

“如电久住”,芭蕉不是坚的,电也不是住的,这里鸠摩罗什法师他翻得妙啊!电闪一下就没了,但是它真的是有,你不要看一剎那,一剎那就是千秋,千秋就是一剎那。

这种修法是看光,修到了光与我都合一了,进到了空的境界,就是如幻三昧。

《维摩诘经》这里用佛经中的十种比喻,既很秘密、也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菩萨如何观众生,而达到如梦如幻真实的三昧境界。

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把十种比喻作了哪些变化?

他没有提“如梦”、“如幻”,因为这里本身是幻观,而没有提如梦。

这是否梵文原文如此,我就不知道了。

马祖的弟子南泉禅师说:“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中相似。”这都是真实境界,你必须修持到这个境界才行,不是把鼻子一扭就悟了,你纵然把鼻子割了也是不行的。

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这些是空话,以佛学本身的名辞,被一切修佛法的执着。

比方他说第五大,佛学只有讲到四大。

只有五阴,没有第六阴。

只有六情,没有第七情。

有十二入,没有十三入。

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

这些都是空观,是没有的,不要自己加上。

这个话很妙,我们学佛的人专门搞幻想,大家参禅打坐,心里有个幻想,以为入了定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思想念头都没有了,一般初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这是佛告诉你的吗?

真是这样的话,何必学佛呢?

佛也没有告诉我们入定以后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

他只告诉我们修订。

修订是个什么境界?

修订是证空观。

还有人看了六祖在《坛经》中说:“无念为宗”,搞了很多年也找不到无念。

也不想想就算是无念了,充其量也不过是无想定。

无想定不是佛法,佛也曾经修到了无想定再把它丢掉了,为什么你现在要去求无想定呢?

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不要去空想。佛法也说要跳出三界外,哪里有个第四界?

有,教理上有,叫作圣贤界,那是个假定的名称。

诸佛菩萨是不出三界不住三界,随时解脱三界。

你真跳出了三界,去了第四界,佛也没说第四界在哪里。

教理上的圣贤皆只是名称,例如特别好的人是圣人,但是他还是人啊!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要自己反省,大家都在那里幻想。

大家修订,千万要把握修止观。

如何是止?系心一缘,才是正止正念。

因此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中都要净念相继,方是正念。

如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必是魔说。

维摩居士说的第五大、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都是空的,一切众生空活着,在那里空想,做些空事。

如果般若慧观不清楚,修行也是空事。所以“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本空,一切皆空。

再下来又不同了,讲的是真实境界,要特别注意。

前面那几句第五大、第六阴都是没有的,下面讲的都是有的。“如燋谷芽”,焦了的谷的还会发芽?

嘿,就会发芽!

禅宗有句话说:“冷灰里爆豆”,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

《法华经》说的焦芽败种好像永远没办法,真做到焦芽外面都打死了之后,那法身就种起来了。

在物理上,焦芽只要有一点生机存在,它还是会发芽。

比如说,煤炭已是烧焦了的东西,它怎么还会生火呢?

又比如,垃圾堆也可以发电。

这些道理在《楞严经》也露了消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你有修持功夫,它就出来了。

众生有着妄想的业力,它也引发了。

沩山随侍百丈很久,《指月录》记载,一日百丈在打坐,当时应该是很冷的天气,沩山虽然站在旁边也自己在用功。

百丈看机缘到了,就要沩山把火拨一下,火可能要熄了。

沩山就去拨,拨了一下,就回报百丈说,已经没有火了,他心里可能还埋怨,百丈为什么不早吩咐。

百丈就自己下座去拨,居然找到了一点火星,就指给沩山看,这一下,沩山开悟了。

后人因此作了个偈子:“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深深拨是要好好用功,去参透、去观透。

有些子是这个消息才会来。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燋谷芽不是没有的东西,你不要以为《维摩诘经》这一路下来,都是在讲没有的东西,他可是有几个转接的。

上面十种比喻是讲“幻”,修梦幻观。

接下来,从第五大到十九界,是修“空”观。

再下来是讲真空妙有,用天台宗的止观来讲,中观的境界出来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真实的事。

何以见得?下面经文告诉你们。“如须陀洹身见”,须陀洹是初果罗汉,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

初果罗汉证到了以后,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

但是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证果吗?

证果不是功夫,不是修养,是般若见地。

贪嗔痴慢疑等等是属于小乘的思惑。

你纵然贪嗔痴(慢疑还不算)薄了,还不见得证果。

我们看古人或今天,很多出家人的修养都到了这个境界,没有贪嗔痴了。

即使现在课堂上的诸位,贪嗔痴也很少了,但你只在这一个钟头里没有。

不要认为我这一句话是玩笑,你即使能在一分钟里保持没有,已经了不起了,这就是功德。

但是这不能算证果,你的见地不到,见惑没有去。

见惑是什么?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观念是最难去除的。

虽然你心中没有动贪嗔痴之念,但见惑这些观念去不掉,就是止观的观不到,就不能证果。

所以须陀洹能证果,不论他修白骨观、不净观、念佛,他的贪嗔痴已经伏下去了(还没有断),破了身见。

所以劝诸位赶快修白骨观,身见真空了,可以证须陀洹果,这是正面。

《维摩诘经》用了反面,把正面消息告诉我们了,他说“如须陀洹身见”。

证到须陀洹应该是绝对没有身见的,对不对?

所以他是反面告诉你要去掉身见。

“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罗汉不还果,本来是不会到这个欲界来入胎了。

但是三果罗汉还有没有身呢?

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来讲是化身,在小乘来讲是了脱分段生死,还在最轻微的变易生死,没有彻底了生死。

不要认为不入胎就了生死,这仅是对欲界而言。

普通修持想不再到这个世界来的话,必须要证到三果、三禅天的境界。

禅定功夫到了,贪嗔痴慢疑才能够伏下去,但是如果见地不透,还是不行的。

见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们留意三界天人,八十八结使。

配合教理与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纪振兴佛法的路线。

《维摩诘经》还是用反面,衬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来这个人间。

“如阿罗汉三毒”,贪嗔痴叫三毒,到四果罗汉的境界,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

可是真不起了吗?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