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吧。
耿栋和郑学敏的遭遇,可以说是万千知青回城后的缩影。这俩人提前遇到了,提前解决了,也就可以放下执念,踏踏实实的为以后做打算了。
在郑学敏的细心安慰下,从老家回到知青院的耿栋已经想开了。以后,就把父母家当亲戚走动呗。
陆旻轩心情好,原因也很简单。他祖母的身体比去年好了一些。
陆旻轩的祖父祖母被下放到西江省的一所干校去了。那里的条件其实和知青院差不多,并没有太差,也没有受什么过分的磋磨。只是和知青一样,得劳动。
祖父还好,毕竟是个大男人,而且他行伍出身,就算上了年纪,也依然身形矫健。但是祖母是真的一点苦也没吃过。干校的条件对祖父来讲就是普普通通,对她来讲,那真的差到离谱儿了。
可是她又不能不干。她的身份本来就敏感,就更要好好表现。
陆旻轩的父母都是科研人员,一开始还挨了批斗,后来都被送到大西北的沙漠里去做保密工程了,已经八年音信全无。
动乱开始前,祖父就想办法把他送到烟煤厂陆家寄养,就想着无论如何,也要保全他。
祖父当年于陆大丰家有一点恩情。陆大丰接收他,也是在报恩。
小主,
可是没想到,刚过了两年多,上山下乡政策又开始了。
人家陆大丰家里本来就有3个孩子,按照政策,多少还能留一个。可是他来了,占了人家长子的名头。要是他不下乡,人家三个孩子都得下乡。
凭什么呢?
陆旻轩想的明白,就算人家碍于祖父的情面,把他留下来,心里也不会没有怨言的。
还不如他主动下乡。反正他去陆家寄养,也是为了安全,并不是为了享受。
事实也正如他想的那样,当他主动提出要下乡的时候,陆家夫妻是隐隐松了一口气的。
他很能理解这种情绪。帮人是在能力范围内帮,不能因为帮别人,就让自己家受到损失。
陆叔和陆婶已经算不错了,在那样的时候,还冒着危险接收了他。
他一下乡,还给陆老大争取到了一些时间,让他有工夫找到了一份工作,留在了城里。至于老二和老三,那时候年龄还小,还有的是时间寻摸工作机会。要是运作得当,全留在城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下了乡之后,他试探着给祖父祖母写了信,从回信中才知道,他们在西江过的还算松泛,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之前一直不给他写信,是怕连累陆大丰一家。
所以,从69年开始,他每年请探亲假,去西江看望两个老人,把自己工分换来的细粮全都带过去。祖母真的吃不了粗粮。
年底分的肉,他也抹上厚厚的一层盐,带过去给两位老人补身体。
而且,每年见一面,也能让爷爷奶奶精神愉悦一点,儿子和儿媳妇联系不上了,看看孙子也是好的。
这次他过去,明显发现,那边的管理更加松懈了。两位老人的心态都更松快了一点,祖母也比以前多了一些笑容。
祖父跟他说,这或许是一种信号,一种向好的信号。
并且提醒他,该把书本捡起来了。任何时候,都不要放松学习。
去年,老头还没说这话呢。
而且,今年他带过去的香菇酱受到祖母的大力表扬,配着香菇酱,她能多吃几口饭。
所以,带去两瓶香菇酱,他一口也没吃上,他爷爷就吃了一口,看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