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你不能怪他,他是大学老师,是最讲学历和资历的地方,学历自然是越高越好。”叶荞很理解何逸书,当老师才是他的主业,是要为之奋斗终身的职业,写作只是爱好,是生活的点缀,有灵感的时候写点,没有灵感也不强求。
“哎,你们都可以随遇而安,只有我命苦,你们说,我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出版社?”陆珍珍叹了口气说。
“要不你换个单位?”叶荞笑着说,出版社虽然还能风光近二十来年,但等电子书普及后,风光无限的出版社将会跌落凡尘,而那时他们这一代人也已经步入中年,竞争能力将会大大减弱。
“去哪里?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想找个好单位更是难上加难。”陆珍珍摇摇头。
“珍珍,你想不想去学校当老师?想的话我可以给你推荐。”何逸书问道。
“去大学吗?我的学历太低了,去大学根本没有竞争力,我又不想继续深造,去中学,我又不甘心,还是算了吧。”陆珍珍摇摇头。
“珍珍,那你就坚持写作吧,如果哪天觉得工作不如意,就当全职作家。”叶荞笑着说:现在的出版社那么火,她怎么可能舍得离开?
“我要是有叶荞同志的才气,早就不去单位受那窝囊气了。”陆珍珍羡慕的说,叶荞靠写作就可以发家致富,完全不用做别的。
“你如果能专心一点,也是可以做到的。”叶荞笑着说,她也就在毕业分配之前努力了那么一段时间,等分配单位定下来后就把重心放在工作和家庭上了。
“我没有那个天赋,再努力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还不如努力努力,争取早点升职。”陆珍珍笑着说。
“你就是《我的东海》的作者陆珍珍老师?”这时,杨明浩突然问道。
“是,没想到还有人记得我。”陆珍珍笑着说。
“《我的东海》写出了我心中的东海,也牢牢记住了陆老师的名字,没想到我们还有见面的一天。”杨明浩笑着说。
他是东海晚报的忠实读者,东海晚报上的文章他大都看过,但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刚来东海时看到的《我的东海》,同时也记住陆珍珍这个名字。
“我们陆老师擅长写短篇小说,只不过这几年把重心放到了工作上,很少写小说了。”叶荞笑着说。
“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愧是叶老师的朋友,一个个都那么有才气。”一位女歌手感叹说。
“我们何老师和叶老师才是真正的同类,我连他们的脚趾都比不上。”陆珍珍自嘲的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