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难倒了在场无数人,其中不乏有读书破万卷的文人墨客。
苏叶本就对古诗没什么深入的研究,再将古诗与猜谜结合,她也是两眼一抹黑。
反观一旁的宋瑜倒是镇定自若,带着一股胸有成竹的自信对苏叶说:“苏小姐,这诗谜甚是有趣,不知在下可否作答?”
苏叶做了个请便的手势,反正她也答不出来,不如把机会让给别人。
宋瑜微微颔首,随后对着店家自信答道:“在下猜测这首诗的谜底是一个借用的‘用’字,不知是否准确?”
店家脸色一变,呆愣了足足十多秒,接着突然大笑道:“对对对,太准确了!公子真乃奇才,我这盏灯笼在这里挂了十几年了,您是第一个答出这灯谜的人。公子可否告知您是如何解出这个‘用’字的呢?”
“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一户山里人家。他们生活在一处山水相依的地方,水中明月与重山相互辉映,景色极美,可是丈夫被迫外出服役,夫妻俩无法相聚,而农妇身边还留下四个孤苦伶仃的孩子,这便是战争背景下境况悲惨的一户普通人家。”
“与此同时,全诗又巧妙地隐含了一个‘用’字作为谜底。这第一句‘重山复重山’指代的是一个‘出’字,而‘崇山向下悬’又暗示这个字要倒过来看,这‘出’字倒过来便是一个‘用’字。”
“这第二句‘明月复明月’指代的是两个‘月’字相连,这‘明月在两边’所指还是一个‘用’字。”
“而第三句‘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上有田下有水,指代的仍然是一个‘用’字。”
“至于这最后一句也不难理解,‘一家共六口,六口不团圆’指的正是‘四口’整齐,‘两口’残缺的一个‘用’字。”
宋瑜讲解完解谜的过程,在场的人无一不鼓掌叫好。
店家听后也是连连称赞:“公子当真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小人着实钦佩!”
宋瑜并不因此自满得意,反而拱手作揖,谦虚道:“在下才疏学浅,实在受之有愧。这位出题之人引谜入诗,既关心时局,又蕴含解题之趣,才真正称得上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
“公子过谦了。”店家眼里无不是对宋瑜的欣赏,随后又面露为难之色,“只是按照本店的规矩,这夜明珠恐怕还是得归这位小姐。”
宋瑜微微一笑,“无妨,在下与苏小姐本就相识,此次也并非为夜明珠而来。在下解谜一来是相助佳人,二来是享受解题之乐趣。”
苏叶刚刚确实是被宋瑜的才华所惊艳,也的确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