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7章 下台的美国总统才是好用的美国总统(2 / 2)

重生资本狂人 杰奏 2174 字 8个月前

“何老板果然不愧是绝顶聪明的人,一点就透。”高弦哈哈一笑,“对了,这个酒店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加强一下安全系数,诸如防火防弹之类。另外,地下工程也要秘密地搞好。”

“没问题。”何洪绅心领神会地保证道:“这个酒店肯定能和跑马场一起建成,绝对不会耽误高先生的生意。”

为了各自的赚钱大计,高弦与何洪绅这两位老板,都挺拼的,在德黑兰亲力亲为,身先士卒,不知不觉地就呆了一个多月,时间来到了一九七四年的八月份。

如此专注地工作,似乎显得有些寂寞,但这个世界从来都不会真的寂寞。

深陷“水门事件”旋涡的米国总统尼克松,于八月八日晚上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从次日起,辞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职务,成为了米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

而这个消息,通过电视和广播直播,顿时成为全球媒体焦点。

像尼克松这样的政坛大佬,肯定不会轻易认输,只是他上任后启用的白宫电话自动录音系统,所留下的自己干预“水门事件”司法调查的证据,虽然经过一部分销毁,但还是有几处,在近期被分析出来。

面对罪名几乎肯定会成立的米国国会弹劾和正治支持的严重流失,尼克松别无选择,只能黯然下台。

不过,这场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的辞职演说里,尼克松没有承认任何过失。他回顾了自己担任米国总统期间的成就,特别是在外交政策方面。

能坐上米国总统宝座的人,几乎都是杰出的演说家。

尼克松的辞职演说,毫不例外地充满语言方面的技巧。

他引用了米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一九一零年的一段演讲来为自己辩护:“有时我成功了,有时我也会失败,但无论如何,我都一直谨记着西奥多罗斯福对战场上武士的评价,这些武士的脸上都混合着血泪和泥土他们都英勇地活着,一遍又一遍地遭遇坎坷和错误,但是他们依然不畏失误,尽力去实践他们懂得激情和付出,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有意义的事业因为他们知道,成功迎来的将是无与伦比的高度,即使面临失败,也意味着他们有尝试的伟大勇气。”

通过电台收听这一消息的高弦,和大部分给出正面评价的媒体评论员一样,认为尼克松的辞职演说非常不错。

在高弦看来,尼克松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正治家,中美关系破冰世界战略格局改变美国从越战泥潭抽身抛弃行将就木的布林森顿体系等等重大举措,不是见风使舵的投机政客所能做的,只有敢于正治担当才能推动。

不管怎么样,“水门事件”就是一个不可能迈过去的坎,尼克松终究还是要辞职下台,米国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接任米国总统,至于空出来的米国副总统,则给了纽约州州长、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成员、大卫洛克菲勒的哥哥纳尔逊洛克菲勒。

但“水门事件”这个坑,光是尼克松下台,肯定填不完,今年的美国中期选举,共喝党注定败北,而民竹党会毫无悬念地收取这场正治斗争的红利。

米国政坛的新格局也就是这样了,对于高弦毫无新意可言,但他还是保持了极大的关注。

因为,高弦知道,自己收获资源的时机来了。

在高弦看来,下台的美国总统才是好用的美国总统,尤其像尼克松这样的政坛大佬。

要知道,尼克松可是一路从米国国会众议院议员、参议院议员、米国副总统,奋斗到米国总统的,其中积累的资源丰厚程度可想而知。

今年,尼克松才六十岁出头,对于他这样的精英阶层而言,还是黄金年龄段,虽然政治生命终结了,但仍可以在其它领域发挥作用。

以高弦对尼克松性情的了解,尼克松肯定不会甘心骂名和污点伴随自己一生。

而在“老剧本”里,尼克松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用自己生命剩下的二十年时光,重新挽回了自己的声誉。

别人不看好的资源,才是最容易入手的资源。高弦打算突破一下自己和尼克松的原有关系。

因此,高弦准备离开德黑兰,前往米国,探望一下处于人生最低谷的尼克松。

至于德黑兰这边的工作,都已经进入正轨,交给部下们打理就行了。

知道高弦行程的何洪绅,拍着胸脯保证,“高先生尽管去忙,我还会在德黑兰呆一段时间,而且未来肯定也要在香江和德黑兰之间不断地往返,能帮着照看一些。”

高弦谢过之后,便去向巴列维国王辞行。

“我听说,米国国会已经通过了纳尔逊洛克菲勒担任米国副总统的提名,米国的新一届最高领导层算是成型了。”巴列维国王推心置腹地说道:“有些事情,我的特命全权大使未必做的过来,所以还请高帮忙查缺补漏。”

心领神会的高弦,十分直白地表态道:“陛下如此关照我在德黑兰的生意,我当然要回报这份恩泽。您放心,但凡能帮上忙,我肯定会积极行动。”

龙颜大悦的巴列维国王,笑眯眯地承诺道:“高对伊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等你下一次到德黑兰的时候,我一定给你授勋。”

“千万别,我只是闷声发大财,可不想要什么劳什子的授勋,免得成为将来伊朗新政权敌视的目标。”心里犯嘀咕的高弦,脸上带着受宠若惊神情地连连道谢,然后告辞,出了王宫。

当飞机冲上云霄后,高弦望着下方的德黑兰,不由地琢磨,“别说下一次来德黑兰了,有没有来德黑兰的必要都在两可之间,或者真的来了,也是风起云涌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