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银钱也要交给余叔,让他负责记账,贺宣跟余叔说了,待会儿找小竹交接。
小竹在后罩房呆了两刻钟,才出来。
“小竹,你把家里账本的开支和余叔交接下,这几日就让余叔负责,还有,拿五两碎银和铜钱交给有粮,让他放好。”
贺宣这一手,三个人身上都带了银钱,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遇上小偷小摸的也不至于一下子就吃不上饭。
把事情都吩咐下去,贺宣去屋里补眠,昨晚折腾了好长时间,这会子,真的困了。
六月十四一早,天还黑着,贺宣家就灯火通明,余叔要驾驴车送三人到商河县,先去县城跟两位大人汇合。
两个箱子放到板车上,囊箧,水壶,包袱,恭桶这些都堆在车上,贺宣吃过早饭,余婶还烙了几个饼子,担心贺宣吃不上饭。
小兰留下看家,大家都出发去县城,开店的开店,远行的远行,余叔上了车,还在叮嘱小竹和有粮一定要照顾好公子,要是遇到不会的,看看边上的人怎么做,不要给公子丢脸。
进城的时候,刚开城门,四人往城南铺子出发,贺宣四人去城东的客栈找吴大人。
贺宣跟余叔也嘱咐了不少,遇事可以去找里长,族长,铺子的事情就问问周老爷子,要是有人来家里问东问西的,一定不要胡说八道,也不能仗势欺人。
这些话带会儿跟其他人一起走,就不好交代了,虽然余叔都懂,贺宣还是说了一遍,心里紧张导致的,总想说点什么。
到了客栈,询问吴大人是否起来,被小二指引坐着等。
天也亮起来了,客栈的人都起床,吴大人和另外一位锦衣卫高大人也下楼,准备出发。
贺宣是经过吴大人的介绍才认识的,双方行礼后,高大人就去后院召集侍卫,准备出发了。
一行人出门,才知道大家都是马车,吴大人坐马车,高大人骑马,贺宣坐驴车总不太合适,吴大人要求贺宣跟自己一起坐马车。
还好速度不是很快,毕竟车子主要是放行李的,还有不少侍卫是走着去的。
余叔驾车,小竹和有粮轮换着跟着贺宣,另一人就上驴车休息。
贺宣跟吴大人才见第二面,有谢端的打点,吴大人态度还是和善的。
一开始,车厢里两人尽量目光不接触,有些尴尬,贺宣想着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两人还要一起走半个多月,“吴大人,我之前就是个农家小子,很多事情都不清楚,去了京城,谢恩要如何做?”
“贺校尉不用担心,这些事情,礼部会安排人教你的。”吴大人说道。
“吴大人叫我贺宣就行。”
“好好,我在翰林院做事,你也不用一直叫我大人。”
“翰林院,那可是天下学子都想去的地方,吴翰林必然是学识渊博。”千穿万穿,马匹不穿。
“翰林院学识出众的很多,每三年能进入翰林院的也就几个人,都是非同凡响之辈...”
吴大人被贺宣搔到痒处,自己能进翰林院确实不容易,虽然没啥油水,可是受人尊重,非翰林不入内阁,光是这一点,就够厉害的。
贺宣听着吴大人的介绍,一个想了解京城,一个愿意说,自然相处的不错,还给吴大人端茶,让他润润口,继续讲下去。
说了半天,才慢慢停下来,贺宣看看外边,在官道上,车厢里有些热,掀起车帘,透点风进来。
中午,一行人到商河县,要先坐小船到乐陵郡,那里有官船明日会路过,三人可以坐船北上。
高大人包了一艘船,不大不小,让侍卫搬东西上船,还派人过来说,让两人先上船,东西侍卫会安排的。
贺宣的行李不算很多,比起两位大人都要少一些,小竹和有粮就能搬完。
余叔看着行李,等两人搬好,跟三人道别,心里既有骄傲,也有不舍,酸酸软软的,只能反复说着一句早些回来。
贺宣看其他箱子也搬得差不多了,“余叔,早些回去,路上小心,快的话一两个月就回来了,家里的事就交给你了。”
余叔点点头,让贺宣放心。
贺宣转身,上了船,在船上看着车马,船离开岸边,余叔也慢慢变小。
三人坐在船舱中间,边上都有侍卫和下人守着,高大人拿来一包吃食。
“已经中午了,这是刚才下人在岸边买的馒头,烧饼,两位先垫垫肚子,晚上到乐陵郡,再请两位吃好的。”
吴大人接过包袱,拿出一个饼子,“这就不错了,我来的时候还有两日吃干巴巴的馒头。”
贺宣也接过饼子,谢过高大人,让小竹把包袱里的鸡蛋饼和肉酱拿出来。
“我从家里带了点干粮,不好久放,两位大人帮忙一起吃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鸡蛋饼比买来的要软和一些,就是冷掉了,不过这个天气,吃冷的也没关系,高大人反而对肉酱感兴趣,把酱抹在饼子上,三口就吃了一个,“这个酱好,下饭。”
贺宣把鸡蛋饼咽下去,“高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