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把树枝扔进前面的一个竹筒里,竹筒的口子不大,想扔进去不仅要注意手腕发力的技巧,还要看准角度,反正贺宣十投都没中。
余婶他们回来的时候,贺宣差点投进去了,可是树枝被弹了一下,又出去了。
贺宣放下树枝,不投了,去安排晚饭,晚上要吃点好吃的,安慰下自己。
“余叔,我想吃嫩玉米。”
贺宣想到再不吃,地里的玉米都要老了,老了就硬邦邦的不好吃,得趁着现在多吃两根。
余叔无奈,自家公子什么都好,就是爱吃青粮这点不好,粮食都没长好,就被吃了。
不过最多回家跟婆娘念叨几句,余叔还是去给贺宣摘玉米了,中午把昨日的剩菜吃完,晚上可以吃新鲜的了。
“余婶,晚上蒸个瑶柱鸡子,再炒两个素菜,饭少煮一些,余叔帮我去摘玉米了,我最多吃的下一碗。”
贺宣估摸着自己的食量,叮嘱道。
“好的,公子,煲个肉沫茄子粉丝怎么样,再炒盘豆角。”
余婶说的菜色都是贺宣喜欢吃的,自然没有意见,让余婶拿主意就行了。
贺宣看着家里井井有条的样子,很是满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谁能想到,算账算的麻利的小竹刚开始的时候背乘法口诀都背了好久,余婶来自家的时候,煮菜都不舍得加油盐,其他调味料更是一点都不放。
经过时间的磨合,逐渐成长为现在的模样。
中秋节后,村里已经开始准备秋收了,磨镰刀,编竹筐竹席,还有一些打稻谷要用到的工具都拿出来检查一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可是古人的经验总结。
秋收人人都要掉两斤肉,可见其辛苦。
这段时间,秋高气爽,太阳还是很大,于大嫂在家把冬日里要用到的被褥,厚衣裳都拿出来洗洗晒晒。
贺宣去年的衣裳都穿不上了,就把里面的棉花拉出来,续点新棉,做枕头或者手套。
只留下两件看起来相对好些的,贺宣穿衣服不费,很少把油渍,墨迹弄到衣服上,这两件还有七八成新,就留着吧。
过了中秋,昼夜温差变大,晚上要是不盖点被子还有些寒冷。
贺宣每日上学下学,询问余叔秋收的事宜安排,铺子里的安排贺宣跟于五郎也商量过了。
要是他家里忙不过来,秋收可以休息几日。
不过于五郎拒绝了,家中还有几位兄长,家里的地也不算很多,于姑父于姑母完全能安排过来。
贺宣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在村里,大家忙忙碌碌准备秋收,脸上都有着即将收获的快乐,一年到头,也就这几日能高兴些。
学馆里,琅琅的读书声,同窗们很少在意收割这些事情,家中都有父母在安排,也不需要这些半大的孩子去干活,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好好读书。
学馆里这几日流行一种游戏,你比我猜,一开始是贺宣三人在散学后玩耍的。
一个人出题,一人比划,一人猜,贺宣开始提出这个游戏都是从四书五经中出题。
有一题是孟子中的鱼与熊掌,结果朱宇博在猜题的时候,看着周毓风比划鱼和熊就笑的止不住。
然后两人就好像打开了什么开关,每次都出有动物的题目,比划的人为难的不行,一会儿学猪,一会儿装老鼠,把旁边的人笑的不行。
然后学馆里也开始玩你比我猜的游戏,从内舍风靡到外舍,只要夫子不在,两人对视的时候,尖嘴的就是老鼠,吐舌头的是狗,比划后就躲在书后面偷笑。
贺宣也不知道这结果怎么会变成这样,只能说这个时候的小郎们对这个新游戏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