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军事成就(2 / 2)

“啊…这……”世界安静了,

不是,这让他们怎么猜?

这总不能说后世真有大聪明,把唐太宗跪地投降,高句丽打进长安信以为真吧。

小主,

这就是他们也必不能信的啊,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唐朝。

君臣面面相觑,原本热火朝天的讨论气氛瞬间安静。

他们实在是想不出来,有什么居然能让后世人这么相信的,还是跟高句丽相关的。

说实在的,这要不是天幕说起这无耻之尤,他们虽说没到不把这个国家放在眼里这种程度但也真不觉得,这一定要有开战的必要。

毕竟不久之前才发生过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仅没能成功,反而导致国内乱起,让他们摘了果实的事儿。

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等人吸取教训,也就没选择对高句丽用兵,而是采取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

但你说他们因此有多惧怕高句丽,那必是没有的,杨广的失败是因为他不行吗?分明是因为他作死,打个仗一拍脑袋就决定,一点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他们这里还没怎样?那小国倒是登月碰瓷上了。

所以,这次他们又造什么谣了,让那么多华夏人都相信了。

……

虞美人正了正神色,并不着急公布答案,而是说道。

[我也不一下子说明怎么回事儿了,先给大家来上一段,小说啊小说,这个真不是史书上记的。

【李世民端坐在朝堂之上,面色阴沉,攻打高句丽失败的阴影笼罩在他心头。他目光中满是落寞与自责,心中懊悔不已。

群臣们看出了皇帝的难过,纷纷进言劝慰。

房玄龄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次虽有挫折,但无损陛下之威名。”

杜如晦也紧接着说:“陛下之决策,皆是为了大唐江山,切不可过于自责。”

长孙无忌亦道:“陛下,我们可从中汲取经验,日后定能成功。”

群臣们你一言我一语,试图让李世民宽心。

李世民听着群臣的话语,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朕当反思自省,定要让大唐更加昌盛。”】

你说房玄龄那会儿已经病重了,因为国家太平并不愿意起兵戈,因此临终之前反对二凤继续打高句丽,免得消耗国力(重音),这怎么还活蹦乱跳的。

这不重要,万一这是贞观十六年时说的,跟贞观二十二年的房玄龄有什么关系。

你说杜如晦早在贞观四年就染病去世,二凤还为此悲痛不已过。

这不重要,你还不兴人家诈尸安慰一下因他去世,就为他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的陛下了。

反正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唐太宗因为打高句丽并不成功,伤心了,难过了,悲伤了,觉得自己需要安慰了,并为此郁郁而终了。

这就够了。

你说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史书上不是这么说的。

但所有人都真的说。

于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唐太宗晚年对照高句丽失利,为此伤心不已,心情沉郁,大受打击,高句丽,隋唐两代的翻车之地,听懂掌声。]

天幕下众人:……

贞观君臣:……

秦皇汉武乃至所有稍微对战争有了解的皇帝:……

不懂战争也看不懂国家局势,但耳不聋,眼不瞎,眼看着唐太宗战绩还挂在天幕上的所有人:……

他们听懂了,但他们并不想鼓掌。谢谢。

就,这种离谱的话,为什么会有人信的。

除非特们眼瞎耳聋,不然他们必不可能相信如此荒谬之语。

唐朝。

李世民只觉得,自己的谨慎,仿佛是一场笑话。

好家伙,自己提心吊胆半天,回过头来一看,嗯,这次不说他跪地求饶了,说他黯然神伤,然后因为时间不同,就有人信了。

不是,后世的史书也不是个人收藏,更不被垄断,也不存在没有记录的,你怎么就不能翻开书,看一看,文言文怎么了,不是也有带翻译的吗,你但凡看一眼,也不至于此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