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众人:……
他们掏掏耳朵,一时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不然怎么就听到有人两年以后就把人直接灭国了。
开挂也不是这种开法吧。
一时间,所有人面面相觑,除了不敢相信,还是不敢相信。
不然还能怎么说,说我信了,我真的信了,两年前还被人家弄的使出疑兵之计,差点让人家闯入大本营。
两年后人家就被打得节节败退,灭国之日既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是,两年后。
一篇曲折离奇的爽文,怎么就被你弄成“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而至”,两年过去,敌人直接没了。
这要是放任何一本小说里,都得被骂一句这是什么破小说,阴谋呢,诡计呢,兵法呢,激烈的战争呢,没有,全都没有。
想当年,他们听到的故事是就是亡国之君、王朝末年,末代皇帝也能做好几年皇帝呢。
现在,有一个人告诉他们,不,你们想太多了,历史上也发生过两年灭国的此等大事。
让他们真的怀疑,东突厥是什么很弱的,上不了台面的吗,不然怎么让他们觉得,就这么菜呢。
这难度,跟秦始皇打六国有什么区别。
真就是横扫,没有一点难度。
不愧是千古一帝。
讷讷半天,最后有人总结道。
前脚听了汉朝反抗匈奴竭尽全力,后脚听见唐朝灭东突厥只用(养精蓄锐)两年,这种割裂感,理智告诉他们是因为匈奴跟东突厥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唐太宗手下也是群英荟萃。
而除去理智,他们再看唐太宗的时候,突然觉得他在冒圣光是怎么回事。
实在是再厉害了,震撼.jpg。
……
虞美人料想到他们听见这个信息的时候,会是怎样的震惊,将心比心,她自己则是真的过来的。
给了众人消化这段信息的时间,虞美人才接着说道。
[在大家的想象中,李世民之所以能在贞观三年反杀东突厥,必定是因为当时有一个极其平稳的环境,让他能够放心发展自身。
大家肯定想着,也有可能是因为唐太宗记仇,所以一门心思专心发展军队,最后才能有这在那的成就。
那我只能说,李世民是发展军队了,是重视士兵了,也是真的惦记着东突厥呢,但他绝对不可能把所有精力全都用来惦记东突厥和颉利可汗。
他真的是一个很倒霉的人。
这话也不只是出于感慨,而是出于事实的陈述。
是的,你们没有看错,他刚刚登基那会儿,既有东突厥兵临城下,又有燕郡王李艺占据泾州造反,悄悄说,这就是那个被传李承乾的手下,给颉利可汗行方便的那个人,不久被左右的人所杀,传送首级到京师示众。
首先,颉利可汗发兵十余万人,是南下进攻泾州,一路挺进到武功,让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的。
其次,唐高祖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
再次,武德年间,他被李建成拉拢,结为党羽。甚至发生过李世民的亲信至其营,被罗艺无故殴打的事情。
然后,渭水之盟刚刚过去,罗艺就造反。
总结,这不是阴谋论,这就是事实。
所以,当时的李世民是真滴惨,外敌要防,内鬼也层出不穷。
但你以为这就是倒霉的极限了吗,并不。
从贞观二年开始,唐朝又开始爆发蝗灾,就我能查到的,就有-贞观二年关中地区大旱,引发了蝗灾,祸及京师(长安)。
根据《新唐书》记载,贞观三年山东地区爆发蝗灾。
《新唐书》中还提到,贞观七年,蝗灾又爆发,这次主要发生在河南、河北地区。
旱蝗灾害可以说是唐朝最大的灾害之一。
有人总结过,整个唐朝289年,有记载的较大规模的蝗灾就高达40次之多,平均7.25年就发生一次。
当时蝗灾严重的啊,给李世民逼的,又是自陈己过,施行大赦,又是生吞蝗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