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9年,汉朝相继消灭了匈奴的右贤王、浑邪王、休屠王等势力,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首都长安的威胁。
但当时的匈奴单于,却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仍然在长期危害西汉北部边境的安全。
我们试想一下当时汉匈战场的处境,在匈奴人曾经占据上风的战场中,因为卫青和霍去病的出现,导致匈奴人必须面对失去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情况。
卫青夺取阴山地带,让西汉王朝取得了对匈战略意义上的主动权,汉武帝得以实现将匈奴驱逐回漠北,甚至逼迫匈奴进一步西迁,从而使西汉王朝在蒙古高原建立起战略优势的目标。
之后霍去病又打通了河西走廊,让长期被匈奴做为从西方进袭中原的战争策源地的河西地区,也逐渐变成了稳定发展的农业生产地区。
再加上汉武帝的移民策略一出,迁徙关东贫民至少72万人,让他们定居于陇西、西河、上郡、北地等地区。
一套戍边策略及其配套措施打下来,使得“烽火甘泉” 之危得到彻底解除,对巩固河南、河西地带,发展当地社会生产,也具有长远的重大战略意义。
尤其是在汉王朝夺得了河西地区之后,更是基本扫除了西部匈奴势力,遂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戎卒减少一半。
按理说,这样已经足够把她们打痛打疼了,接下来他们无论有什么选择,都会更加谨慎。
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汉军在两次大的战役,几次小战役中,只是成功击溃了匈奴三大主力之一的右贤王军而已,因此,在客观情况上,匈奴仍有三大主力之二,单于军和左贤王军存在。
所以,可以这样说,当时的匈奴面对汉军是谨慎的,因为从汉朝建立以来,谁把他们打的这么痛,伤的这么重过,战力直接削弱三分之一。
但他们要脸啊,失去了那么多,对于他们来说也实在是过于痛的领悟了,再加上他们都不是真的弱,即使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几次战争,也并不会让匈奴人听话,只会让他们狗急跳墙,更加反扑。
别问,问就是你挑战了我的威严。
这里歪个楼,猪猪你真的不考虑发展一下茶叶吗,到时候别光盐铁酒专治了,加个茶叶,匈奴人真的很需要这个的。
这个我好像早就提过了,但我只提过一次,我怕你们上次没注意我都讲了什么,这次再提一嘴,匈奴人那是爱茶如命。]
汉朝。
汉武帝挑眉,这个天幕不是早就已经说过吗,他也在找了,大汉打匈奴是他的一时义气,也是大汉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
但怎么说呢,他也知道,大汉不能一直打匈奴,他又得有一个穷兵黩武的名声都是一个小问题。
主要还是没那么多钱给他挥霍了。
如今在天幕的剧透下,他知道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也拥有了指南针,能帮助远望的望远镜,以及大杀器火药,相信这一次,怎么着也得打得更痛快。
到时候打匈奴花钱,卖匈奴东西挣钱,一举两得。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等到丝绸之路开辟出来以后,他大汉的茶叶也看看能不能出口。
到时候卖他们天价,呵,叫未来那些个国家的人一言不合就偷盗,能得他们。
……
虞美人这次说提一嘴,就真是提一嘴,等说完自己想说的以后,也不再多说,转而继续说起漠北之战的话题。
[说回匈奴,我们刚才说,在他们接连败北以后,他们势必会狗急跳墙,与其自己为这个问题头疼,不如让他们的敌人为他们头疼,反正就是这个道理。
主要是,在匈奴单于为了两军交战的问题头疼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搅屎棍赵信。
他是在汉匈漠南战役中,投降匈奴的翁侯,当时娶了单于姐姐为妻,深受单于器重,一次投降,一次“入赘”,让他在匈奴成为了那个仅次于单于的显赫人物。
他就向单于建议说,我大军退居大漠以北,以引诱汉军来攻,待汉军疲惫不堪之时,再行攻击,必然置汉军于死地。
但你要说他是汉奸,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实话说,他本来是个匈奴人,还是匈奴中的一个小王,后来因为战败投降汉朝,改名赵信,被封为翕侯,也在多场战争中立过战功。
但后来他又兵败了,然后又复降匈奴,然后娶了匈奴单于的姐姐。
这人等于是匈奴版的蔡京,一个在旧党和新党之间反复横跳,一个在匈奴和汉朝之间反复横跳,
但因为汉朝对有身份的匈奴俘虏还算优待的态度,导致那这种反复横跳,不单单停留在理论可行的层面上,实操起来也是相当可行的。]
汉朝。
汉武帝:……
是讽刺吧,你这绝对是讽刺吧。
什么叫在理论可行的层面上,实操起来也是相当可行。
扎不扎心,就问三十七度的嘴是怎么说出这等扎心之语的。
但赵信这个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彻觉得自己已经在牙疼了,如果说,李广公孙敖和张骞迷路的问题,他现在还能想办法解决,那赵信就是真鞭长莫及了。
他现在早就已经跑了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