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汉武帝篇(3)(2 / 2)

至于有多少人真能读懂全部意思,那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整个的汉武朝,属于是刘彻因为被猪猪刷屏似得叫不快乐,宰相们因为自己能活多长而提心吊胆,听到贴膜的小郭也担心自己是不是被殃及的池鱼。

只有天幕下,各朝代众人就没那么多忧愁了,大多数人倒抽了一口凉气,为这看着就十分恐怖的名单十分震惊。

这……实在是太惨了一点,怎么说呢,虽然他们比我们富,比我们有钱,比我们生活得好,但这个陛下,着实太吓人了。

当然,更恐怖的是,他们知道,这种乱来换去的,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皇帝看你可能不那么顺眼,更意味着,无论是皇帝还是这些人,他们在斗的时候,估计会连累到一大帮子人。

这也太倒霉了。

众人感慨。

可不就是太倒霉了,这什么也没做的,就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斗争,自己被卷进去了。弄不好是上了断头台。还是被连带着流放了。

这无论怎么弄,微胖特们不是特别快乐。

小主,

但烦恼不过一瞬,反正他们又不是汉武朝的,吃瓜却是一辈子的。

所以,天幕你还不速速把汉武帝的功绩抬上来,里面不得再添那么一两个类似于“秦王绕柱”,“秦王与燕太子丹”这种故事嘛。

绝对特别精彩。

当然,结合汉武帝的性格,比如那几棵柏树封将军什么的,那不更有意思了?

一整个期待住.jpg。

……

[我们先说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成就。

第一,就是官制改革,我们说过这么多皇帝,相信大家也清楚一般皇帝官制改革是为了什么。

没错,是为了强化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该说不说,刘彻在这方面,可真是一把好手啊,感慨.jpg。

首先就是,汉武帝下令废止太尉一职,后新设大司马,以卫青、霍去病充任。

其次是宰相之职从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变为二府,也就是丞相和御史大夫。

然后就是,汉武帝又起用近臣参与决策,以制衡丞相权力。

首先就是提拔一批有才干的士人,在宫中充当皇帝近侍的将军、侍中、常侍、给事中等官职,成为“出入禁门腹心之臣”。

刘彻用近臣参与决策的事例有很多,如用严助之策否决田蚡之策,出兵攻闽越、救东瓯,还有就,最出名的,以及用主父偃之策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

也包括临终前的几位托孤大臣,皆为近臣。

由此逐渐形成了侍中为代表的“中朝官”和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的二元体制。

可以说是一次相当重大的改革了。]

给了众人一点消化的时间,虞美人才继续道。

[当然,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两汉时期宦官问题十分严重,大家肯定好奇,这个问题的起源是什么。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很清楚的答案——刘彻。

没错,在刘彻的“近臣”中,重用的除了士人之外,还有宦官,乃至于开启了宦官掌管尚书的先河,被称之为“中书谒者”,同时设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仆射,均由宦官担任。

顺便说一句,尚书是用来主管群臣奏章等文书的。

而事实上,真的不要重用宦官,甚至于,我一直不理解您的那个人蛋蛋到底是个什么爱好,这会让你们快乐吗,反正你们经验那么丰富,怎么就不能用来敲猪了。

再者,你真这么介意的话,把后宫里男女仆人的分开管理不就行了吗。

说实在的,切了这个真的不顶事儿的,你没看我讲过那么多奇葩,这个不行,请和尚尼姑也得行的吗。

不明白你们是怎么想的。

说回来,反正汉武帝自己制造了宦官,并选择重用,又在晚年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我指的是,在汉武帝后期,宦官苏文、常融等人诬陷太子刘据,最终酿成巫蛊之祸这件事。

然后,最绝的是什么,是刘彻设的那个置中书谒者令,不是都让宦官充任,以出纳诏令及掌管内朝机要吗?

中书令的设置,从制度上来说,也算是开创了宦官典领中枢的先河。

最重要的是,汉武帝的这波操作,成功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范式。

真的,猪猪啊,你可真是伟大,我算是发现了,那些英明的君主身上,无论是好是坏的政策,特别容易发扬光大。

所以,猪猪,我真的很想问你,在你知道宦官一切一切得起源,都是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想要发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