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再一再二不再三(2 / 2)

夏季五月乙亥日,崔杼杀死了他的国君齐光。

崔杼一怒之下,杀了齐太史。

齐太史有弟弟三个人,按当时的惯例,史官是世袭的。

哥哥死后,他大弟弟上任,崔杼也同样威胁了弟弟。

被威胁后,这位刚刚坐上史官位置的大弟弟,拿起竹简毫不犹豫刻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于是大弟弟也被杀了。

二弟弟上任,同样刻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崔杼又杀了他。

他们兄弟四个,三个都还原历史本来的样子被杀,最小的弟弟上任。

按理说,所有人都觉得,为此惧怕妥协是合理的,不是有人说过嘛,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都剩一个独苗苗了,还犹豫啥。

但最小的弟弟上位后,也如同他的兄长一般,没有半点的犹豫,同样在竹简上刻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崔杼都被这一家子的执拗弄得怕了,也许是被死疯之后完全触底反弹了,这次居然不杀了,反而大怒的问:“汝三兄皆死,汝独不爱性命乎?若更其语,当免汝。”

你的三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就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你改变你的言语,我会赦免你的罪行。

最小的弟弟说道,“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

根据事实直接记录,这是史官的职责。如果我不履行职责而活着,那还不如死了!

各朝代众人看到这里,整个人都有些怔住了。

说实在的,他们并不是很理解,怎么就有人会为记录在史书上的五个字这么执着。

但还是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在心里流淌。

他们想,如果不是有他们的执着,也不会有现在的这个故事了吧。

他们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

但后面其实还有一段——

那便是崔杼并没有杀了这最小的儿子,而是选择放了。

他出来时,遇到了南史氏,(对齐国以南的诸侯国史家的泛称),他就惊讶地问道:“你怎么来了?”

南史氏回答道:“我听说你们兄弟都被崔杼杀死了,担心被篡史,所以就捧着竹简来了。”

他在听到最小的弟弟已经成功后,他才放心而归。

顺带一提,在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的“在齐太史简”,讲的便是太史伯这四兄弟舍生忘死扞卫历史真相这件事。

就在各朝代众人觉得,这回真的要结束了的时候。

天幕又是一转,还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且两个故事还是有关联的——崔杼。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崔杼杀了国君这件事最终还是传开了。

有一个叫做陈不占的人,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胆小鬼。

具体表现为,一个老鼠就能让他被吓得上蹿下跳。

但当他听说了崔杼弑君这件事后,在家辗转反侧之后,还是毅然决然的雇了一辆马车,要去国都为大王主持公道。

但很凄凉的是,陈不占的结局并不是很好,也并没有做成他这一辈子中最勇敢的事情。

他的结局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荒唐又合理。

是一个符合胆小鬼的死法——他被吓死了。

是的,出乎意料的,但又合情合理的,他听见大战的声音以后,被吓死了。

各朝代众人看见第二个故事的结局,整个人都傻在那里了。

石化许久,久久不能反应过来。

但他的一句话,却久久在众人心里回荡。

“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

为国君牺牲是道义的准则,是公事;我胆小,是我个人的事,是私事。我要公私分明,坚决不能因私害公。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没有别的概念,他们只知道,这个大王并不是很靠谱,甚至极有可能相当的昏聩。

毕竟若不是因此的话,谁会绿了自己的臣子啊。

但对于陈不占来说,好像是不一样的。

对于他功绩的描述,虞美人最多能在搜索中搜到齐后庄公在位时期,诛杀太子牙和大臣夙沙卫、高厚等人,并且与鲁、晋、宋、卫等国结成联盟,还曾出兵攻取晋国的朝歌。

具体怎样,虞美人不了解那个时候的格局,还问不好说。

但这并不妨碍虞美人不认可陈不占的价值观,她讲过很多期的昏君,态度始终是明确的,你不行就特么的给我滚下来,让有能力的上。

至于是不是皇室血统,说实在的……

也并不是很有所谓。

但同样的,如果上一位也很有能力,下一位更不差的话,那就无所谓了。

她从不会在这一方面做什么没必要的假想,除非是她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