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留学计划(1 / 1)

五四之后,已经随队去了米国的陈湘发来邮件,里面是米国多所大学的申请资料。中国留学生申请米国公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是很困难的,申请八所藤校的全额奖学金相对容易。但是八所藤校的录取条件比公立学校高的多。

陈冀不在乎全额奖学金,也不在乎部分奖学金,他的稿酬足够应付他和二姐陈渝的留学开销。但是拿到奖学金去米国读名校是个面子问题,必须要争取。

陈冀准备报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陈渝准备报考哈佛大学法学院。尽管燕大和北外的招牌在国内有足够的排面,但是相比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还是差很多。哪怕是“克莱登大学”的毕业生,也会让国内某些部门如获至宝。

妈妈陶慧心一反常态坚决支持儿女出国留学,毕竟他们两口子都是海归。同样也支持陈湘两口子在米国拿个学位。

陈冀现在的履历想进入哈佛大学完全没有问题,熟练掌握多门语言,知名作家,周刊的总编,学生领袖…陈渝就差点,除了熟练掌握多门语言其他并不突出。而且姐弟两人都没有本科毕业。

有不利的一面,就有积极的一面。现在正是中美关系的蜜月期,通过吸纳留学生,来培养代言人是米国的一贯策略。毕竟“糖衣炮弹”是米国的杀手锏,这就是卡特总统敢于吸纳十万名中国留学生的底气。

按照正常录取规则,陈渝被哈佛法学院录取的几率接近于零,可是加上陈冀就不一样了。如果哈佛认可了陈冀的潜力,作为陈冀的姐姐是和他绑定在一起的,必须同时录取,哈佛大概率会妥协。不过奖学金的额度就很难说了。

陈冀马上就开始运作起来,除了公派,还没有人能走出国门,更别说是出国留学。哪怕是自费留学,这也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必须经过层层审批,更何况陈家人都是公职身份,甚至是外交人员家属,审批会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目前除了去年那52名公派留学生,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出国留学。

不管怎样,申请材料还是要先搞起来,首先整理了个人资料,里面包括教育经历,成绩单,荣誉,特长,和履历。然后是推荐信,请了曾经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燕大老校长马寅初写了推荐信,又通过部里的关系拿到米国大使伦纳德·伍德科克的推荐信。最后就是把这些资料和申请书寄给哈佛大学,等待迎接审核通过之后的考试。

等待总是漫长的,欣喜却不期而至,早在4月,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杰罗姆·艾伦·柯恩受邀请来到中国授课。于是陈冀姐弟很顺利拿到了他的推荐信,有了这个,陈渝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机会增加了不少。

因为长期的公有制,国家没有税收体系,也没有执业律师。正在洽谈当中的合资汽车项目和可口可乐项目竟然由米方的律师来起草协议。

财政部当时面临巨大的政府压力,必须尽快创造一个税收制度,使急切的外国投资者有法可依,国家税务局便同意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国际税务项目合作,在大连举办一个为期四周的夏季培训,共召集了125名中国税务官员和老师们参加。而这个项目安排非常紧凑,每周上课6天,每天8小时,目的在于及早协助中国拟定当时不可或缺的法律。

1979年在中国活跃的外国人有很多,大量合资项目在洽谈中。甚至去年中美外交谈判的同时,在谈判的燕京饭店会议室隔壁,可口可乐也在和我国中粮进行合资项目的谈判。最后可口可乐成为了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个洋品牌。

不过当时规定可口可乐产品只能卖给在华外国人,不得卖给中国人。其实可口可乐公司在1919年成立后,于1927年就来到了中国,并在沪上设立了中国第一家装瓶厂。到1930年,可口可乐已经在中国青岛建立了第三个装瓶厂。1948年,沪上已经成为了可口可乐公司在米国境外第一个年销售量超过100万箱的重要市场。这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美关系刚刚破冰,就急不可耐的踏入中国市场的原因。

“我们对于法律或合同一点也不懂!”这就是此时国家的现状。缺人才,缺各种人才。

为了能给中国培养一批物理人才,米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提议举办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CUSPEA)的项目,选拔中国大学里最优秀的物理学学生赴美国一流大学留学。

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科大教授李佩,负责了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了口语面试。因为通过考试的学生成绩优异,所以在米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

也许正因如此,后来查出来,科学院某研究所的一位硕士生竟冒李佩之名为自己写了一封推荐信。

中科大研究生院还招聘了一批外籍英文教师,米国人Mary Vaer是其中的一位。她为中国带来了TOEFL(托福)试卷。

而且还得到了米国密歇根大学的英文试卷。密歇根大学对英语有特别的要求,研究生在通过标准考试后还必须通过“密歇根Test”方可入学。

中国此时还没有GRE和TOEFL考试,而这是外国学生进入米国任何大学研究生院所必须通过的。

陈冀和陈渝现在才大二,不能直接申请米国的研究生考试。怎么办?凉拌!先通过研究生考试,去米国读一年本科,再读研究生。

中科大的米国外教Mary已经在组织科大的学生申请米国大学的研究生考试,只要有人能破冰,其他人跟进就行了。

原则上国家是鼓励有更多的人出国留学,只是财政负担不起高昂的留学费用,如果是自费留学,国家没有反对的理由。出去的人学有所成,哪怕只回来一大半,也是于国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