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早在清末民初就出现了。周作人、沈从文、齐白石等现代文化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都是北漂一族的成员。
“京城居,大不易。”买房子就成了每一个北漂的执念。
鲁迅先生就花了3600大洋在燕京买了个四合院。号称民国第一写手的张恨水也花了4000大洋在燕京买了四合院。
那个年代的文字没有那么廉价,文人是个很高尚的职业,一个职业作家养的活一家几十口人。哪怕是在五六十年代,作家的待遇也非常高,燕京的一套四合院也就一万多,那个时候的普通作家,写一部小说也能拿到几万或是几十万的稿酬,知名的像矛盾、冰心写一部小说,甚至可以拿到几百万。
现阶段实行的低稿酬制度严重打击了作家的积极性,遏制了文学的发展。要想赚钱还是要去赚美刀,这是下一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没有的名气的作家,在哪国的书商面前都是没有话语权的。
稿子交出去了,陈冀也轻松了,可以全力投入到《浪潮》当中。接下来的中国经济可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11月的一个冬夜,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如是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这群衣衫褴褛的农民怎么也没想到,一场改变中国亿万农民命运的改革实践,正由他们拉开大幕…
6月份的时候,恢复工作的万里同志主政徽省,他以非凡的政治胆识,大力支持、和推广了肥西县“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的做法,积极推动全省农业管理体制变革。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1978年7月10日凌晨3点,米国白宫的电话骤然响起,总统吉米·卡特被从睡梦中惊醒。电话来自燕京,打电话的人是总统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国访问。
“我正和邓副总理会见,他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米国留学。他问能不能派5000人。”卡特想了一下,说:“你告诉他,可以派10万人。”
这一年,邓公迫不及待地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说,要成千上万地向外派遣留学生。美方没有料到,中国竟然会主动推开这扇留学之门。
现阶段国内教育与国外差距较大,学校教育太过陈旧,严重滞后于世界,大学四年相比留学,等同于浪费时间。公费派遣比较困难,首批派遣的大多数都是国家建设急需的理科人才,经济系不在此列,那就只有自费一条路了,还得想办法搞钱啊!
即便是自费也需要规划好路径,国外都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怎样申请?这些都是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即便解决了钱的问题,符合条件就能申请通过么?未必!还是要动脑筋!
常青藤大学本质上是精英学校,因为不是公立学校,他没有政府拨款,维持学校经营靠的是精英校友捐赠,和资产增值。
所以藤校对生源的选择天然倾向于精英阶层,平民阶层除非过于优秀,或者展现出成功者的潜质,不然仅靠分数很难被录取。
还有就是背书,有杰出人物的推荐也是一条进入名校的捷径。再有就是履历,丰富的经历能让校方解读出成功者的基因,也是加分项。
陈冀的履历应该没问题,少年天才,学霸,知青,作家,诗人,歌手,学生领袖,杂志总编…
钱也是可以解决的,剩下的就是推荐信了,老校长马寅初是二十年代哈佛大学毕业生,可以写封推荐信,最好能找到有能量的外国人写推荐信,现在中国最有能量的外国人就是米国代办,明年他会成为建交后首任米国大使,找他写推荐信应该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