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课,数学。
南北朝。
祖冲之今天没有做其它事,跑来听林老师的课。
自从周末裴姝上传小、初的教材后,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余时间他都用来研究现代数学了。
不仅是他,他还把他的儿子祖暅也一起拖来看教材,别人在听其它课或者看剧的时间他都在学习,一点时间都没有浪费。
经过一番废寝忘食、挑灯夜战之后,他把所有数学课本都过了一遍,还看了几本小学科学课本。
其实只要掌握了阿拉伯数字,这些内容学起来会很简单,而阿拉伯数字早在上周他就运用熟练了。
小学的内容十分基础,基本上是识数、认图形、看方位、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些。
形式虽然有点变化,但本质不变,对祖冲之来说还是很简单的。
他发现有的教材拿来给小孩做启蒙书还是可以的,反正可以直接转换成他们时期可以理解的文字。
这些课本对于穷苦人家还是很好的,他们有机会认字和识数了。
如果那些想着往上走走的人能够坚持学习的话,说不定真的可以打破阶级限制。
就祖冲之个人而言,虽然他自己出生于官家,但看了后世的情况后,祖冲之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科学。
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人越多,出来的人才也越多,迸发的思维也越广。
他发现后世把数学、物理这些学科分得太开了,他总觉得放在一起研究的话会更好,就像文史不分家一样。
前面的语文、历史课他也发现了,很多时候还是会岔学科讲的,既然这样的话就不应该分才是。
祖暅也看完了所有教材,感叹:“阿爷,本以为后世的数学和我们的差异甚大,没想到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
祖冲之点点头:“是啊,看了这么多,发现虽然有的表述有点不同,但其实都是研究那些问题的。”
他看过之后还是有所领悟的,还纠正了一部分之前的错误认知,他想,果然还是得从最基础的资料看起。
加减乘除、方程、平方这些内容他们这个时候也都有,所以还是一脉相传的。
当然,对于很多概念,后世的表述更加简洁一些。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鸡兔同笼的问题,后世的解法和他所知道的解法略有差异,但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也算是用另外的方法证明了结果的正确性了。
还有一个,他最近重新算了圆周率的数值,正想多番验证一下它的准确性呢。
结果后世的课本给了他答案,他得出的3.这个数是正确的,后世甚至还给出了更精确的数据。
祖冲之很高兴,因为自己算对了,不过新的疑问又出来了,后面的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
北宋。
苏轼看到堂上的官家没注意到他,悄咪咪地挪了两步,挪到了司马光的背后。
他轻轻拽了拽司马光的袖子:“公实兄,你看后世三年级的教材了吗?后世人写了你呢?话说你小时候真的砸瓮救过人吗?怎么从没听你说过?”
司马光瞥了他一眼,把自己的袖子拉回来,没理苏轼。
昨天家里的人就和他说了这件事,他自己也去看了,课本上确实写了。
他不想说话,就觉得苏轼真闲,还有时间去看小学课本。
苏轼看司马光没理他也没生气,回想起后世课本上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