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五年规划(1 / 2)

地理课之后的思政课讲了Z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这个概念在之前已经听到过很多次了,这节课详细地讲述了它的主要内容,各朝代的人对它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吴老师:“新Z国成立后,我们尝试过很多发展道路,最后发现别人家的路都不适合我们。”

“我们只能走自己的道路,于是有人提出了这个概念。”

清朝。

大清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比起其它朝代,雍正接触的历史是最多、最丰富的。

他赞同吴老师课件上的一段话:

【华夏文化是由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来的。要发展国家,就得坚守本民族的文化立场,立足于现实,结合当代条件发展。】

雍正不知道后世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点,吴老师也没有详细讲,只大概地提了一下。

他想,估计后世的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放弃过本民族文化吧,最后发现不可行,还是得走自己的道路。

雍正已经决定学习西方的部分东西了,封闭自己行不通,但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别国。

虽然还没讲到清朝的历史,但他知道大清的科技这个时候开始已经落后于西方了,

不过在文化方面,他坚持认为华夏文明才是站在顶端的。

尤其是之前听到的西方发家史,他觉得那些国家是野蛮的、暴力的,和华夏文明完全没法比。

自己的文明不能丢。

吴老师:“说到社会主义,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五年规划’的制定是十分有效的。五年规划是......”

听到一个新概念,各朝代很多人眼前一亮。

秦朝。

秦始皇觉得这种规划听起来貌似很容易,但实施起来可不易。

五年规划的实施要求是政权稳定,不能变来变去的,而且一个国家也不能有多个政派。

不然今天这个政派提出这样的计划,明天另一个政派提出不一样的计划,各方的意见不统一,那还规划个毛线。

不过这种规划方式还是可行的。

秦始皇想到自己以前一口气考虑到了秦朝几十年、几百年以后的发展,思想的步子迈得过大了一点,走得是有点急了。

制定五年规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个五年规划实现后,接着实现第二个、第三个。

然后逐步实现十年规划、十五年规划、百年规划。

突然想到历史上秦朝国祚只有十五年,秦始皇有点心梗。

希望这次能有所改变吧。

新朝。

王莽这几天已经从改革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了。

知道自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政令给社会带来了大动乱,他很难过。

他想托古改制没错,但改制的主要目的是让天下太平、社会安定。

现在起到了反作用,他自然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来了。

正愁不知道要怎么改革呢,现在后世给他送来一点思路,王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不过五年时间太长了,先从两年或者三年开始吧。

隋朝。

杨广听着这个规划也有点心动,刚知道了自己的结局,现在他是不敢再浪了。

虽然他很享受皇权带来的快感,不过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是想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的,不想后人们骂他昏君、暴君。

那么现在就先从五年规划做起。

第一个五年规划,大运河肯定是要修的,那么用几年时间呢,五年可以了吧?

吐谷浑、琉球、高句丽也是要征讨的,三年拿下一个应该可以吧?

都城也要营建,还有行宫、龙船......

哎,不是,这些暂时算了,差点又要走老路了,不能同时干这么多事。

不对,还得先搞一下民生,不然百姓说不定现在就想反他了。

北宋。

王安石也觉得五年规划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