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永乐大典(2 / 2)

他们有点可惜,这期没有讲自己的作品。

明朝。

朱棣看到《永乐大典》的时候就反应过来这里的典籍讲的是自己派人编纂的那部。

他没想到后人真的这么重视《永乐大典》,之前886开通公屏发言功能的的时候,自己这个时期能在第一批开通,《永乐大典》还是占了优势的。

不过现在也没影响了,一个星期下来,很多朝代基本上都开通了。

他之前还看过很多第一批没有提到的朝代的人发言呢。

看到“历劫重光”,朱棣想着《永乐大典》在后面经历了什么事?不然怎么用历劫来形容呢?

他知道为什么前面要提到这么多的古籍,因为那些古籍都是他下令编进永乐大典里面的。

清朝。

乾隆有点期待,既然提到了《永乐大典》,自己的《四库全书》是不是也会被提到啊?

他承认《永乐大典》这部类书很宏大,不过传到他这个时候已经缺失了很多册了。

乾隆觉得自己让人编写的《四库全书》更完整,而且他还把一些没必要的内容剔除了,比《永乐大典》更精确。

不过想到后世如此重视科技,乾隆又有点不确定了。

视频里,一个讲解员先做了一个解说:

【距今六百多年前,明朝的修书人将先贤智慧和无数典籍熔铸成一部“万书之书”,《永乐大典》。】

【它是中华民族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屡遭劫难,几经散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完这段解说,大家大致知道了《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秦朝。

秦始皇有点惊讶,融合无数先人的典籍在一起,这个工作量可不小。

本来他还以为这是后世哪一位人才写的书呢。

类书,类书,他思考了一会儿,觉得这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资料库了。

不说他们秦朝了,光是后世几个朝代估计也要积攒很多典籍,而且后世人给的评价也太高了。

想到自己的这个时期没有纸,秦始皇有点可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也可以给先秦有用的典籍做一个类书。

想着,秦始皇传来墨家的人,询问造纸术的研究进度。

墨家人:。。。。。。

陛下,我们今天才刚拿到资料,怎么可能这么快就研究出啊,给我们一点时间吧。

今天在给古人看剧的时候,裴姝整理了造纸术的资料给他们传到直播屏上。

关注这个问题的人比较多,这几天裴姝一有时间就抽空搜集,今天把能搜集到的都给他们了,视频资料比较多一些,看起来更直观。

明朝。

朱元璋看到朱棣派人编撰的书被称为“万书之书”,有点自豪,看来这小子还是有点可取之处的嘛。

现在的朱元璋暂时放下了“朱棣继承了他皇位”的怨气,毕竟朱棣给他们老朱家长脸了。

永乐帝朱棣则有点心疼,什么叫屡遭劫难,几经散佚?

这么好的资料库,后人怎么不好好保护一下呢?要知道把它编写出来很不容易的。

他很想刊刻一套副本的,不过工程量太大了,这才打消了念头。

看来副本还是挺有必要的,不然一旦毁了就麻烦了,就是这个经费啊,要去哪里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