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李世民听到武举,有点惊讶。
细想之后他觉得这也是一个选拔将才的方式,但是实行下来肯定没有文试受重视的。
而且想到之前体育课上提到的强健身体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武”的力量还是需要重视一下的。
光搞“文”是不行的。
还有殿试,这个也可以考虑一下。
他这个皇帝也得看看通过考试上来的人才是不是有真才实学的。
另外,让高官主持考试这条也不错,这样无论是参与考试的,还是参与选人的都会更重视科举的。
到时候参与的人更多了,选的人才不就更多了?
李世民觉得自己从子孙后代这里还是学到很多东西的,之前被忽视的地方也一下看到了。
胡老师:“不过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有一个不足之处,试卷不糊名。”
秦朝。
刚说完这句话,秦始皇一下就想到胡老师说的这个不足是什么了。
能看到试卷上的名字的话,考官不就好操作了吗?
监考官想在试卷上做点手脚简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杨坚、李世民等人也反应过来了,之前他们确实忽略了这个问题。
胡老师之后说了宋朝的糊名誊录并行制度,这让很多人直呼后人考虑得确实更全面一点。
除了科举制,胡老师还提到了三省六部制。
听完这个,很多皇帝觉得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和科举制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没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就没法有效实行,控制各个机构权力的还是世家贵族。
武周。
武则天想到她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开始出现糊名制度了,只不过没有大面积使用,想想还是得让糊名制普及开来。
这样无论是哪个级别的选拔考试都能做到公正公开。
隋唐时期想要在考场和试卷上做手脚的官员:。。。。。。看来以后得想其它办法了。
他们还想通过考试往朝堂塞人呢,结果现在后世提醒了他们的皇帝要记得糊名。
以后徇私舞弊的难度和风险加大了,不过想到他们这个时期没有后世那样的监控,他们放心了。
反正这又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想,总有办法的。
说完隋文帝的执政措施,胡老师说到了隋文帝的晚年。
胡老师:“隋文帝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困扰......”
隋朝。
杨坚听完他以后会软禁三子,还会接连把太子和四子贬为庶人,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
他的脑袋有点大,想吐血了。
后面到底是发生什么事了,他这些儿子是干了什么?怎么一个个被他贬为庶人了?
看着瞬间憔悴了很多的杨坚,孤独伽罗有点心疼。
她安慰道:“陛下,切勿过于焦心,还没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再观察观察几个孩子,如果。”
没说完,她像是下定决心,小声对杨坚说:“如果几个孩子实在不成器,我们另找继承人就是了。”
和儿子比起来,孤独伽罗更在乎丈夫和江山社稷。
哎!她心里叹了一口气,觉得他们夫妻俩是不是都不太擅长教育孩子。
这么多人,怎么一个合格的继承人都教不出来呢?
听完孤独伽罗的安慰,杨坚觉得自己好受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