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秦始皇认真思考着后世的媒体问题。
其实宋老师说的话是没错的,个人接触的信息有限,如果想要更完整全面地了解社会,让民众对政府产生认识和信任,传媒的力量不可或缺。
但同样的,如果有人想要颠覆政权,把社会搞乱,传媒同样是一把利刃,它的杀伤力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是简单地引导民众的趣味也就罢了,但在引导趣味的时候避免不了夹带私货,端看用的人是怎么做的。
之前秦始皇是想通过愚民的方式治国的,不让普通民众知道更多,可是现在有了直播屏,这个想法自然是要调整的。
即使他们大秦也要有媒体,媒体的掌控权得握在他手上。
唐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世民品味着人物通讯的责任和展现形式,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他们大唐有很多名人能臣,如果把这些人的事迹大肆传扬给民众,尤其是爱国思想,尽量引导大家学习这些人的优良品行,对于国家的治理其实是有重要意义的。
其实他们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引导,只不过之前宣扬的范围比较小,涉及到的人群单一一点。
现在有了直播屏,其实是不是也可以利用一下它?
通过名人名臣的思想和精神尽量多地去给民众做思想工作,没错,就是思想工作,他现在已经被后世的政治影响了。
感觉思想工作这种方式特别适合用于政治管理。
宋老师还详细讲解了一下人物通讯写作的注意事项。
(1)抓住吸引读者的“故事”;
(2)打造动人的细节。
明朝。
听完宋老师的话,冯梦龙一脸认同,他写话本的时候就是这样搞的。
选择故事的时候他也很讲究的,能够表现人物的特点,中途尽量多设计一点悬念,要让故事显得跌宕起伏,还要有吸引力,不然很难获得读者的认同。
比如他的短篇故事《卖油郎独占花魁》,是的,按照后世的划分,这就属于短篇。
这个故事就比较特别,花魁娘子和卖油郎,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碰到一起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这个设置够吸引人吧?
冯梦龙心里有点自得,觉得自己其实还挺有才华的,能够想到这样的设定。
宋老师:“当然,人物通讯故事化有一条底线,就是人物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艺术化,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人物通讯就变成小说了。”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能够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够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收集相关细节,如面部表情、音调、姿势等。”
西汉。
司马迁听着人物通讯写作的要求,在内心咂舌:这种文体的要求还是有点高的,又要真实性,又要趣味性,和写史差异还是挺大的。
很快,他又想:基于真实性的加工一下,倒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要偏离本质就好了。
这个什么莫林说的东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就是一直秉持着这种想法写作的,想把看的人带入到那些未曾亲眼所见的历史里。
各朝代很多人把宋老师说的内容记下了,想着后面有机会了尝试一下这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