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2 / 2)

至圣先师 泡泡泡 1782 字 6个月前

大唐各地,无数血性男儿,豁然而起。

“这,这是?”

“为何有此一问?”

“奇峰突/起,令人咋舌。”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杜预语气悲愤、悲凉,身上插满了箭羽——那都是被卢言设下上万弓箭手,万箭齐发留下的累累伤痕。

但他的眼神,却充满火热的战意、坚定的决心、炽/热的斗志、以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仇国恨,猛然吐出另一句更加气势恢宏的诗。.

“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震动天下。

“男儿带吴钩”,杜预指的是从军行,血性健儿,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如今大唐遭遇藩镇叛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江南小朝廷偏安一隅,只剩下半壁江山,广大的关山以东,中原河北足足五十州,却沦落在异族之手。

念及于此,读书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

短短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昂扬意绪,紧迫心情。

听闻这诗词,大唐亿兆百姓,两京八十一州,哭声震天。

“可怜我大唐,江山破碎,只剩一小半。”

“朝廷迁都南方,躲在江南,还在歌舞升平。”

“朝廷早已被异族打破了胆子,哪里还有胆量敢北伐?”

“收复失地,全落在了杜解元一介书生身上。”

“杜解元在孤军奋战,以少打多,以弱胜强,但他也陷入了重围之中,处境危险。”

“我不能再坐视下去,爹娘,我要从军行,上战场!”

“娘子,夫君我要报名参军,前往河北战场,驰援杜解元!”

大唐百姓,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广大男儿,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就连掌握权力、资源的权贵、各大世家,都纷纷坐不住了,冷汗直流,深夜反省,扪心自问。

有权有势的人,有良心,但不多。

但杜预这首诗,唤醒了他们内心残存的良知,扪心自问,为国为家,真的可以什么都不做,任由国破山河在?

()

杜预只用了“何不”两句,就振聋发聩,让大唐百姓军民,纷纷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杜预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杜预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要知道,杜预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连中四元,本可以凭着才学入仕做官,前途一片光明,但战争爆发,朝廷停止科举,这条进身之路被战争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深夜,正在沉睡的许劭,听到夜空回荡的杜预诗,猛然坐起来,拍案叫绝!

“好个杜预!”

“好一个收取关山五十州!”

“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表达急切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

“只凭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收拾山河的大业,天下书生要想摆脱眼前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白鹿书院、嵩阳书院、非攻书院···

天下各大书院上,国学私塾,上至国子监,下至私塾学堂,都回荡着杜预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正在书院中诵读经典、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莘莘学子,上至翰林,下至蒙童,齐刷刷猛抬头!

他们的眼中,闪过猛醒之色。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再认真的学子,也从此无心读书,交头接耳起来。

“我们要不要学杜预,投笔从戎?”

“这肯定是杜预在收复河北,写下的诗。”

“关山五十州,大唐被异族蒙元攻占、丢掉的土地,那么大吗?”

“如今蒙元入侵,中原危急,我等却还在这学堂中,诵读什么圣人经典?不可笑吗?”

大唐,河中府。

一个老夫子,怒气冲冲拎着藤条冲进来:“尔等还不读书?瞎嚷嚷什么?”.

一个平素最听话的学生,却站起来认真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老者如遭雷噬,呆立当场,一时间脑子都被/干烧了。

老夫子,年纪大了,受不了这惊吓,半晌才哆哆嗦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