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臣尽管没有哭得稀里哗啦,但也表现得极为恭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崇祯皇帝与王之臣闲聊几句后,将目光移到了站在王之臣身后的兵部左侍郎赵绂身上。
这位步入中年的兵部左侍郎身材略微单薄,脸色惨白,宛如长时间劳累过度所致。他那双眼眸中流露出一抹阴郁之气,使人难以轻易接近。他的眉毛浓密且微微蹙起,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某些至关重要之事。而他紧抿的双唇,则透出一股肃穆冷峻之感。当他缄默不语时,那份沉寂反倒更增其威严。
崇祯皇帝亦如对待王之臣那般,轻轻拍打了一下赵绂的肩头,神情甚是和蔼可亲。似乎是对这位重臣也是很关照,格外亲昵有加的。
赵绂开口所言,与王尚书如出一辙,其态度却愈发谦逊卑微许多,并没有表露出一丝心里的真实感受。
校场的中央,一条崭新而宽阔的黄土甬道延伸至远方,仿佛与天际相接。它始于华丽庄严的华表,止于高耸入云的照墙如意顶帐篷,给人一种既清晰可见、又遥不可及的奇妙感受。
甬道两旁,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数以万计的大军,人数多达三万之众。他们军纪严明,鸦雀无声,每个人的眼神都如鹰般锐利,紧紧锁定在崇祯皇帝一人身上。若是这些目光能够发声,想必此刻崇祯的耳畔早已被赞美和颂词所淹没。
在兵部尚书的引领下,崇祯缓缓走过这条漫长的甬道,接受三万将士的行礼。这一刻,他心中波澜壮阔,感慨万千。
眼前所见,便是自己的精锐之师!远处的战马们背负着鞍具,悠闲自得地散步在草地上,或独自觅食,或三两成群嬉戏打闹。
再远一点的地方,那些巨大的大纛旗帜依照方位井然有序地竖立于大地之上,远远望去,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无数的营帐宛如一片片精美的鱼鳞,紧密相连,无法尽数。
真真就是说不尽的旌旗蔽日,枪戟如林。
崇祯端坐在那座装饰华丽、气势恢宏的如意顶帐篷之下,目光如炬地凝视着下方辽阔无垠的庞大军阵以及靠近前排参与武举科考的众多年轻士子们。在这群英姿飒爽的士子之中,许多张面孔都让崇祯感到似曾相识。
特别是那个名叫曹变蛟的小家伙竟然胆敢朝着自己挤眉弄眼,而另一边的吴三桂则显得沉稳许多,年纪轻轻便已具备了能够独自担当重任的大帅之才所应有的气度与风范。
崇祯情不自禁地抬起手来,向着下方用力挥动着手臂,向他的军队招手示意。这看似平凡无奇的一个动作却犹如投石入水般激起层层波澜,引发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突然间,人群中不知是谁率先高喊出一声:"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这简短有力的呼喊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开来,点燃了在场每一个人心底深处积压已久的激情与渴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生平头一次亲眼目睹这位即将主宰自己命运、值得为之奉献终身的至尊王者。
那种被压抑许久的情感就像火山喷发一般在人们心头涌动不止,但始终保持着沉默和克制。然而此刻,在这句"陛下万岁,大明万岁"的口号引领下,所有人心中的澎湃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刹那间,整个场面变得沸腾起来,声浪如潮,响彻云霄。无数个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共同表达着对崇祯皇帝的崇高敬意以及对大明王朝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
呐喊,无休止的呐喊,这是这些军人最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