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明室危机(1 / 2)

崇祯十五年(1642年)深秋,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氛围中。

李修然站在崇文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紫禁城。自从英国之行结束后,他通过郑芝龙的关系,以东南海商的身份频繁出入京师,暗中观察朝廷局势。眼下的形势比他预料的更加危急。

"李总镖头,"身旁的王承恩压低声音说,"陛下想晚上单独见你。"这位深得崇祯帝信任的内监,是李修然在京中最重要的联络人。

"农民军已经占据了整个河南,李自成军越来越强大。辽东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王承恩继续说,"更糟的是,朝中重臣各怀心思,连陛下最信任的洪承畴也开始动摇了。"

李修然暗自思忖。在他的记忆中,洪承畴确实是个关键人物。此人能力出众,但在后来选择了投降清廷。如果能够阻止这一切...

"陛下现在每天都在批阅奏章到深夜,"王承恩叹息道,"但朝廷上下都在相互推诿,许多政令难以真正落实。军饷粮草更是捉襟见肘。"

就在这时,一个紧急消息传来:山西巡抚王道纯派来的密使求见。这位曾经的东林党要员,最近频繁向朝廷示警,称多尔衮正在秘密集结大军。

入夜后,李修然通过王承恩的安排,秘密进入乾清宫。崇祯帝正在烛光下批阅奏章,案头堆满了文书。

"你来了,"崇祯帝放下朱笔,抬头时已是满面倦容,"王道纯的密报,你也看过了吧?"

李修然躬身行礼:"臣已经过目。多尔衮确实在集结兵力,但他们还有一个更隐秘的计划。"

"说下去。"

"据臣所知,满清已经在京城安插了大量细作。他们不仅打探军情,更试图策反朝中重臣。"李修然停顿了一下,"其中,他们最主要的目标是洪承畴。"

崇祯帝神色一凛:"洪卿家对朝廷一向忠心,怎会..."

"陛下,"李修然道,"臣冒昧问一句:洪承畴上次求见时,可是为了讨论剿灭李自成的计划?"

崇祯帝点头:"他认为应该集中兵力先剿农民军,暂时放缓对付建虏。"

"这正是问题所在,"李修然解释道,"满清密谋者正是利用这一点。他们暗中散布消息,说陛下不信任洪承畴,要削弱他的兵权。同时又通过各种渠道暗示,只要他倒戈,就能得到更大的权力。"

崇祯帝脸色阴沉:"你是说,建虏想重演吴三桂的故事?"

"不止如此,"李修然继续道,"他们还在民间散布谣言,说京城已经布满了满清的秘密力量,一旦发动,内外夹攻,京城必破。这些谣言动摇了很多人的军心。"

就在这时,王承恩匆匆进来:"陛下,锦衣卫指挥使来报,发现可疑人员在德胜门附近活动。"

崇祯帝眉头紧锁:"德胜门...那里是通往蓟辽的要道。"

"陛下,"李修然沉声道,"臣怀疑这些人是满清的联络人。他们很可能在为大规模渗透做准备。不过,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

"我们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他们在京城的整个网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我们能制造假情报,干扰满清的判断。"

崇祯帝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具体如何做?"

"第一步,要先稳住洪承畴,"李修然解释道,"不能让他感到被孤立。臣建议,可以借剿灭农民军的机会,授予他更大的军事指挥权。但同时,要派臣最信任的将领孙传庭作为他的副手。"

"孙传庭?"崇祯帝若有所思,"他确实是难得的良将,但朝中似乎对他不太..."

"正因为他不属于任何党派,反而最可靠,"李修然道,"而且他在西北剿匪时展现出的才能,连李自成都对他十分忌惮。"

就在这时,王承恩又带来一个重要消息:锦衣卫在盯梢可疑人员时,意外发现他们与一位太监总管有秘密联系。这位总管正是掌管东厂的王德化。

崇祯帝勃然大怒:"连东厂都被渗透了?"

"陛下息怒,"李修然道,"这反而是个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渠道,放出一些特意准备的消息。"

"我们可以让王德化继续他的勾当,但要严密监视,控制他传递的信息,"李修然解释道,"同时,臣已经请郑芝龙准备了一支秘密力量,可以在关键时刻支援京城。"

"郑芝龙?"崇祯帝有些意外,"他不是一直在东南沿海活动吗?"

"正是因为这样,才不会引起建虏的警觉。"李修然道,"而且,臣和郑芝龙商议过,可以利用他的商路,为京城运送军需物资。表面上是普通商队,实际上..."

"朕明白了,"崇祯帝目光炯炯,"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是钱粮从何而来?国库已经空虚..."

"这一点请陛下放心,"李修然早有准备,"臣在东南经营多年,积累了一些财力。再加上郑芝龙的支持,足以支撑一段时间。不过,臣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建议。"

小主,

"说。"

"陛下考虑过将皇室宗亲暂时疏散到江南吗?"

崇祯帝脸色一变:"你是说..."

"这不是示弱,而是未雨绸缪,"李修然解释道,"臣已经在南京、扬州等地布置了安全的住处。一旦京城有变,至少能确保皇室血脉的安全。"

就在这时,王承恩急匆匆地进来:"陛下,大事不好!刚收到山西的快马军报,李自成部已经攻破了潼关!"

一时间,乾清宫内气氛凝重。潼关失守,意味着农民军可以直接威胁京师了。

崇祯帝的手微微发抖:"这么快..."

"陛下冷静,"李修然沉声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先稳定军心。臣建议,立即任命孙传庭为总督师,统领山西、河南两地军务。"

"可是洪承畴..."

"正好借此机会调洪承畴回京,"李修然解释道,"一来可以显示陛下对他的信任,二来也能防止他在外被人蛊惑。更重要的是,臣怀疑潼关失守不是偶然。"

崇祯帝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说,有内应?"

"很可能。臣最近从海商那里得到消息,有人在秘密运送大量粮草,据说是送往西安。但是..."

就在这时,王承恩又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锦衣卫发现,东厂的王德化不仅与满清有联系,还与李自成的细作有来往!

"果然如此,"李修然道,"建虏和李自成在暗中勾结。他们想让我们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顾。"

崇祯帝面色铁青:"传旨,立即逮捕王德化!"

"且慢,"李修然急忙道,"此事不宜声张。臣有一计,可以借此打乱他们的部署。"

"什么计策?"崇祯帝问。

"既然王德化与两边都有联系,不如利用他散布假情报。"李修然解释道,"我们可以让他传递消息,说陛下已经秘密调集了十万精兵,准备两路夹击李自成。"

"可是朝廷哪来的十万精兵?"

"正是因为没有,才要这样做,"李修然露出高深莫测的笑容,"臣已经请郑芝龙调集了大批商船,明面上是运送海货,实际上载满了军需物资。同时,臣在江南也组建了一支秘密力量。"

"我们要让满清和李自成都相信,朝廷暗中积蓄了大量力量。这样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会互相猜忌。最关键的是,要让他们相信洪承畴将率领这支力量。"

崇祯帝恍然大悟:"这样不仅能迷惑敌人,还能让洪承畴更加坚定立场。"

"不错。同时,臣建议立即秘密将皇子们送往江南。表面上说是去体察民情,实际上是防患于未然。"

就在这时,王承恩第三次匆忙进殿:"陛下,袁崇焕的家人求见!"

李修然和崇祯帝对视一眼。袁崇焕虽然已经死了多年,但他的冤案一直是朝野上下心照不宣的话题。

"陛下,"李修然轻声道,"袁崇焕一案,或许正是当前局势的一个缩影。"

崇祯帝神色黯然。这位天子早已明白,当年处死袁崇焕是个重大错误。但为时已晚,这件事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他们带来了一份袁崇焕生前的密信,"王承恩补充道,"说是关于建虏的重要情报。"

李修然心中一动:"可否让臣先看一看?"

得到崇祯帝首肯后,王承恩将一封泛黄的信件呈上。这封信写于袁崇焕被害前夕,记载了他对满清实力的详细分析,以及一个惊人的预言:满清最大的优势不在兵力,而在于他们善于利用汉人内部的矛盾。

"袁大人真是慧眼如炬,"李修然感叹道,"他在十几年前就看出了这一点。只可惜..."

崇祯帝的手微微发抖:"当年如果听了他的话..."

"陛下,现在不是追悔的时候,"李修然正色道,"这封信反而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建虏和农民军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正是因为他们都在利用朝廷内部的矛盾。"

"那该如何是好?"

"臣建议,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李修然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既然他们想利用我们的内部矛盾,我们不妨让他们也尝尝内部分裂的滋味。"

"据臣所知,多尔衮和皇太极之间并非铁板一块,"李修然解释道,"皇太极的长子代善就对多尔衮十分不满。我们可以暗中挑拨他们的矛盾。"

"这倒是个好主意,"崇祯帝顿时来了兴趣,"但如何做到?"

"可以让王德化传递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消息,暗示多尔衮在密谋废黜代善。同时,我们再通过其他渠道向代善透露一些信息,说多尔衮已经开始笼络八旗主要将领..."

"至于李自成那边,"李修然继续道,"他的部下张献忠野心勃勃,一直想自立。我们可以暗中支持张献忠,让他们内部出现分裂。"

就在这时,王承恩又带来一个重要情报:锦衣卫在搜查王德化的住处时,发现了一份详细的京城防御图,上面标注了每个城门的守军部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就麻烦了,"崇祯帝脸色大变,"这份图纸若是落入敌手..."

"陛下不必担心,"李修然镇定自若,"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臣建议立即调整守军部署,但要让王德化以为没有变动。等敌人按这份错误的情报行动时,就会自投罗网。"

"妙计!"崇祯帝眼前一亮,但随即又露出担忧之色,"可是调动守军,难免会引起注意..."

"这一点臣已经考虑到了,"李修然胸有成竹,"可以借口练兵,让各城门守军轮替驻防。表面上看是正常调动,实际上我们会暗中换上精锐。"

"具体如何安排?"

"臣请郑芝龙派来的水师精锐,已经改装成商队和普通百姓,分批进入京城。他们会以做工、开铺等身份,分散在各个城门附近。一旦有变,立即可以支援守军。"

崇祯帝点头赞许:"这确实高明。不过,这支力量究竟有多少人?"

"约有三千精锐,"李修然道,"都是久经战阵的老手,尤其擅长水战和攻城战。另外,臣还在城内准备了大量火器,包括一些改良后的新式武器。"

就在这时,王承恩又递上一份密报:锦衣卫发现,有人在德胜门外的一处废弃庙宇中,秘密存放了大量火药。

"看来他们是想要里应外合,"李修然分析道,"不过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臣建议..."

话未说完,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片刻后,一名锦衣卫百户匆匆进殿:"启禀陛下,发现可疑人员在皇陵附近活动!"

崇祯帝勃然变色。皇陵是大明列祖列宗的安息之所,若是被人亵渎...

"大胆!"崇祯帝震怒,"竟敢冒犯皇陵!"

李修然却若有所思:"陛下息怒,臣觉得这事有蹊跷。皇陵守卫森严,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却偏偏选在这个时候..."

突然,他想到了什么:"陛下,臣以为这是调虎离山之计。现在京城内外多处同时出现危胁,就是要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真正的杀招可能另有所在。"

"你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