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燕窝深处(2 / 2)

“我明白,”他柔声道,“只是薛家如今到处宣扬这事,倒像是贾府亏待了你,要靠他们接济似的。老太太若知道了,心里必不自在。”

黛玉咬住下唇,眼中已有泪光闪烁。她想起前日在园中遇见薛姨妈的丫鬟同喜,对方确实特意问起燕窝的事,还说“我们姑娘特意挑的最上等的,就怕林姑娘吃不惯”。当时只当是寻常关心,如今想来,却别有深意。

宝玉见她这般模样,心疼不已,当即下定决心:“妹妹别难过,我这就去回明老太太,日后你的燕窝由咱们府里供应,再不劳烦宝姐姐了。”

黛玉急忙拉住他的衣袖:“这如何使得?老太太若问起缘由,你难道要说宝姐姐的不是?”

宝玉摇头:“我自有说法,只说你近日咳嗽加剧,太医建议用燕窝调理便是。老太太素来疼你,断无不允之理。”

黛玉还要再说,宝玉已起身往外走:“你且等着,我这就去说。”

望着宝玉匆匆离去的背影,黛玉心乱如麻。一方面,她感激宝玉的体贴;另一方面,又不愿辜负宝钗的好意。更让她不安的是,她与宝钗刚刚建立的姐妹之情,恐怕又要因此生出嫌隙。

果然,不过两日,贾母便命人送来了上等燕窝,还特意吩咐:“日后林姑娘需要什么,直接来回我,别委屈了她。”消息传开,园中难免有人议论,说宝玉小题大做,辜负了宝姑娘一番好意。

宝钗得知后,面上虽不动声色,却明显减少了来潇湘馆的次数。即使偶尔来访,也绝口不提燕窝之事。那份刚刚萌芽的友情,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疏离。

这日,黛玉独自在园中散步,远远看见宝钗坐在亭中看书,本想上前解释,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得转身避开。不料宝钗已看见她,唤道:“林妹妹!”

黛玉只得走过去,强笑道:“宝姐姐也在园中?”

宝钗合上书,打量了她一番:“妹妹气色好多了,想来燕窝确实有效。”

黛玉听她提起燕窝,心中一跳,低声道:“前日宝玉多事,非要回明老太太...宝姐姐的好意,我是永远记在心里的。”

宝钗微微一笑,笑意却未达眼底:“妹妹说哪里话,宝玉考虑得周到。你本是贾府的表小姐,由老太太照顾名正言顺,倒是我越俎代庖了。”

这话说得客气,却让黛玉心中一阵刺痛。她深知,这看似体贴的言语背后,是再也无法弥合的隔阂。

“宝姐姐...”她欲言又止。

宝钗站起身,理了理衣裙:“起风了,妹妹身子弱,还是早些回去吧。我娘还等我说话,先走一步。”

望着宝钗远去的背影,黛玉怔怔地站在原地,秋风吹起她的衣袂,显得格外孤寂。

当晚,宝玉又来探望,兴致勃勃地说:“老太太已答应,日后你的燕窝都由她那里供应,再不必麻烦别人了。”

黛玉看着他满脸的得意,突然明白了他此举的深意。他不仅是要保全贾府的体面,更是要保护她不受人情债的困扰。在这偌大的贾府中,唯有宝玉懂得她骄傲背后的脆弱,明白她最怕欠下还不清的情分。

“我明白了,”她轻声说,“多谢你费心。”

宝玉见她神色黯然,以为她仍在为与宝钗的疏远难过,便安慰道:“宝姐姐是明白人,不会真往心里去的。”

黛玉摇摇头,没有解释。她不是为宝钗难过,而是为这世间的人情世故而悲哀。即便是在大观园这个看似纯净的天地里,一份真诚的关怀也会被复杂的利益关系所裹挟,再纯粹的情感也难逃世俗的算计。

几日后,黛玉的咳嗽又有些反复。紫鹃要熬燕窝粥,她却摆手制止:“收起来吧,我今日不想吃。”

紫鹃不解:“姑娘这是何苦?宝二爷好不容易为你求来的。”

黛玉望着窗外,轻声道:“你知道吗?有时我觉得,这燕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太多我不想看见的东西。”

紫鹃似懂非懂,只好将燕窝收好。

当晚,黛玉辗转难眠,披衣起身,提笔写下一首《燕窝词》:

“玉盏盛来云外珍,本应润肺更清心。

谁知金玉缘成绊,翻教姊妹生隙深。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潇湘馆内秋月冷,燕窝深处见真心。”

写罢,她轻轻放下笔,吹熄了灯。月光如水,洒在未干的墨迹上,映照出字里行间难以言说的无奈与哀愁。

而在怡红院里,宝玉也正对灯出神。袭人端茶进来,见他这般模样,忍不住问道:“二爷在想什么?”

宝玉叹道:“我在想,这世间为何总有这许多不得已。明明是一片好心,却要顾虑这个,顾忌那个,反倒失了本心。”

袭人知他又在为黛玉的事烦心,劝道:“二爷为林姑娘着想,何错之有?宝姑娘那边,时日久了自然会明白。”

宝玉苦笑着摇头:“你们不懂...我宁愿妹妹少吃一口燕窝,也不愿她因这一口燕窝,日后在人情世故中受半点委屈。”

窗外,秋风萧瑟,卷起满地落叶。大观园里的菊花依旧开得绚烂,但那灿烂之下,早已埋下了无法言说的隐忧。一碗小小的燕窝,映照出的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复杂图景,是门第、脸面、人情世故交织成的无形牢笼。

在这个牢笼里,即便是最纯粹的情感,也不得不戴上沉重的枷锁。而宝玉那看似冲动的干预,实则是他能为黛玉撑起的、最坚固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