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欲将驱使之,必先肥厚之(1 / 2)

胡倜当即拍了拍心口。

“大王如此许以厚望,外臣定当不顾一切,倾力促成此事。”

姬宫湦嘴角微提:“待宋使皇甫蠡重返王城,孤王将向其询问随行女子之事。”

胡倜顿时朝姬宫湦跪拜。

“天子前有馈赠佳酿之恩,今又化解惆怅之情,外臣……”

姬宫湦却简单挥挥手。

“陈使远避家长,独居镐京王城,只为延续周陈邦交,不该如此苦寂。孤王此举,皆为理所当然之事。陈使无需多言,当以执办正事为要。”

胡倜听罢,接连三拜,才颇为不舍地告退。

姬宫湦并未继续挽留。

待胡倜走后,不等姬宫湦下令召见其他驻使,内史伯朙便起身劝谏。

“启禀大王,臣颇为不解!”

姬宫湦颇为悠然:“内史有何不解之处?”

内史伯朙道:“大王先后免除宋国与陈国明岁朝贡,即便明岁天下大熟,大周府库亦会缺少此二进项,导致盈余减增。”

姬宫湦一时未及反应:“盈余减增却是何意?”

内史伯朙解释:“便是盈余增加量会有所减少,譬如本可以积攒一百万石粮食,结果却只积攒了八十万石。”

姬宫湦笑道:“仍在可控范围之内,内史无需过于计较。”

“若是再遇灾年,单凭二十万石粮食,便可以换取及安置十万流民。”

“而今各诸侯国已效仿大周,开垦荒野设置农庄,准许野人与奴隶入籍耕种。用不了多久,粮食换流民之策,便会彻底失效。”

单以此处雪灾为例,虽然换来流民近三十万,却几乎都是野人与奴隶,而且以老弱妇孺居多,极少出现各诸侯国真正国人。

卫国曾是流民重要来源地,而今卫侯和为营造新都甘丹,直接照搬大周新国人之策,使逃离卫国之子民锐减。

加上其吞并邢国,府库钱粮得以充实,略施赈济手段,流民便会断崖式下跌。

对卫国境内子民而言,大周新国人之策虽然不绝于耳,大部分人却因为信息闭塞,未能听闻详情与辨别真假。

而今卫国当面实施,即便传闻其稍微不如大周新国人之策,亦比此前要优渥太多。

眼前之利,自然先行把握。

陈国与宋国亦在渐次推行相应国策,但由于其等原有人口不足,所并之国遗民占据大多数,因而未能大规模铺开。

此次雪灾,陈国与宋国均暗自将其视为良机。

其一,全面清查所控疆域内,并未登记籍册的野人。

愿意化身国人者,便正式入籍造册。不愿化身国人者,则集体遣送至大周边界,与角人六指交换粮食。

其二,对所并之国遗民,实行内部分化之策。

只需交出名下土地,便能获得府库赈济,并在往后优先享受国人新待遇。

倘若选择继续顽固死守,那就能自生自灭。

其三,对卿士贵族麾下奴隶,采取购买模式。

老弱妇孺,便送往大周边界交换粮食。青壮年则划归国君名下,为全面推行农庄,提前积蓄大批精锐劳力。

正因如此,历经此处雪灾,陈国与宋国看似换出大量流民,实则人口数量却不减反增,而且结构与质量均得到质的提升。

鲁国历来以周礼为立国之本,鲁侯称更是尽忠守旧之人,是以并未推行新策。

相较之下,鲁国所换出的五万流民,虽同为野人与奴隶,其中却不乏青壮年,质量远胜其他诸侯国。

流民数据不断汇总时,姬宫湦逐渐意识到。

伴随各诸侯国竞相效仿大周新国人之策,其等对天灾的抵御能力将会不断上升。

往后再想借助天灾,招纳各国流民,已经很难抢夺到优质人口。

内史伯朙对此亦有预感。

而今亲耳听到姬宫湦证实,当即便明白,人口争夺战即将迎来新阶段。

“敢问大王,向宋国与陈国施以厚恩,可与争夺人口有关?”

姬宫湦颔首:“自然有关。”

内史伯朙不解:“大王免除朝贡,有益于其等推行新国策,使子民更为忠心,似乎与争夺人口背道相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