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竹笋引发的瞎想。(2 / 2)

不过,挖笋的事情则是逐渐的步入了正轨,大家的速度也快了起来,逐渐的分散开来,这边竹林涉足的人很多,但是每天都会有新的竹笋破土而多,虽然数量小了点,但是只要你仔细的找,还是能找到的。

上山的时候,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竹篓,现在自己所挖的竹笋,都放在各自的竹蒌里,渐渐地铺满了筐底,逐渐的变成了半筐。

竹笋作为美味佳肴,更是有一个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品格,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骚客都很是追捧。

唐朝的杜甫曾经在《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李商隐也写过关于竹笋的诗《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写下了这样的词句,

就连 清朝乾隆皇帝在《咏竹》这样写道,

苍翠凌云双臂绿,托根似铁卧龙身。

箐篁经雨苍苔古,嫩笋穿篱紫萼新。

这些古诗词中,诗人们通过对竹笋的描写,表达了对竹笋这种美味佳肴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竹子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竹林的景色很好,这或许也是塔门为什么频频出现在文人骚客的笔下的原因之一。

只不过现在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十点多了,太阳有点毒辣,竹林里面变得就有点闷了,而大家的热情也逐渐的消散了。

“走吧,差不多了,咱们回家吧。”李强再次挖出一个竹笋之后,招呼大家准备回家了。

大家也都差不多把耐心跟好奇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听到李强的招呼,大家就纷纷收拾一下,背着竹篓再次准备出发了。

”啊啊啊啊”突然,李强对着远处的竹林大声喊了一声,一时间,小竹林变得有些热闹了起来,飞鸟腾空而起,声音也传向了远处. ,甚至还出现了回声。

回去的时候还是那一条石子小路,这个根本算不上什么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变成了路。

再次回首,看了那一片在风中摇曳的竹林,以前想到了在短视频上看到了一个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号称竹海飞人。

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竹梢上面自由的穿梭,是帮着大家砍竹头,只可惜,这项充满着技术和挑战性的工作,现在已经找不到一个可以接班的人了。

毕竟付出的辛苦太大了,但是回报却是非常有限的,更何况,一般人真奈不了这样的寂寞。

这样的手艺,估计再过上一两辈的人就要失传了,但是现在真的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是顺其自然,一切随缘了。

下山的时候,路就比上山的时候省力多了,路过河边的时候,又看到了有人在那边钓鱼,其中还有两个小孩,有的时候,认真了不相信那虚无缥缈的运气?

但是新手光环这就是一个怪圈,往往初学者第一次钓鱼的时候,比一般老钓手都要疯狂,钓的多。

回到家的时候,老丈人丈母娘陪着老太太,也刚刚从外面回来,老太太换了一身新的衣服,不用说,这应该是自己老丈人老丈娘给购买的。要是让老太太自己相中什么,绝对不会让儿女帮忙买单的。

“”哎呀,你们几个小家伙搞了这么多竹笋啊。”老王同志略微的惊讶,徐超跟徐燕已经拿着竹笋开始处理了,

很显然,这样的事情,他们已经做到轻车熟路了。

老太太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断过,不是因为儿女给买了新的衣服,要是看着这么一院子的人,老太太就充满了自豪感。

转眼时间就已经到中午了,又到了开始吃饭的点儿了,这一上午的消耗确实是不小,几个人的饭量明显要比平时多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