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新文全胜,焕新文途(2 / 2)

改革大唐 死海咸鱼 1843 字 19天前

他知道,即便新文学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对新文学抱有旧观念的人。

就像这位老者,或许他并非反对新文学,只是对旧事物的消逝感到惋惜。

新文学的风潮席卷长安,大街小巷都在讨论《元婴诗集》和《大唐风云传》。

之前还对新文学嗤之以鼻的刘读者,现在也成了忠实粉丝,逢人便安利:“这《大唐风云传》写得真叫一个绝!那情节,那人物,简直了!” 书商王老板更是赚得盆满钵满,之前囤积的新文学作品,现在全都成了抢手货,他一边数着铜钱,一边感叹:“殿下真是神了!这眼光,这文采,简直就是财神爷下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长安城的书肆里,新文学作品堆积如山,几乎占据了所有书架。

各种新式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什么《大唐日报》、《长安文摘》、《娱乐周刊》,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

就连一些原本只卖传统书籍的老字号书店,也开始偷偷摸摸地摆上几本新文学作品,试探市场反应。

结果自然是供不应求,那些老学究们一边嘴上说着“伤风败俗”,一边偷偷摸摸地买回去,躲在书房里“批判性”地阅读,真香!

孙文学青年更是化身新文学的“自来水”,走到哪儿宣传到哪儿,那热情劲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李元婴的亲戚。

他甚至组织了一个“新文学爱好者协会”,定期举办读书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

李元婴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新文学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这一天,李元婴正在书房里创作新的作品,突然,一个宫女急匆匆地跑了进来:“殿下,陛下召您进宫,说是有要事相商!” 李元婴放下手中的笔,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这大半夜的,父皇突然召见,会是什么事呢?

他跟着宫女来到御书房,只见李世民正襟危坐,脸色凝重。

“元婴,你过来看看这个……” 李世民指着桌子上的一封信,语气沉重。

李元婴接过信,打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信上只有一句话:“新文学,该结束了……”

新文学的浪潮席卷大唐,势不可挡。

曾经叫嚣着“礼崩乐坏”的张传统文人,现在也偷偷摸摸地开始写起了“元婴体”诗歌,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做“张新潮”。

王出版商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数钱数到手抽筋,逢人就夸李元婴是“大唐文曲星下凡”。

就连之前那些顽固不化的老学究们,也开始“真香”起来,私底下偷偷拜读新文学作品,还美其名曰“批判性阅读”。

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讨论新文学的百姓。

茶馆酒肆里,说书先生不再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而是绘声绘色地讲述《大唐风云传》的精彩情节,听得众人如痴如醉。

更有甚者,模仿李元婴的诗歌风格,创作出各种“同人作品”,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也算是为新文学的繁荣添砖加瓦。

李元婴看着这一切,心中暗爽:“就这?这才哪到哪啊!爷的才华,岂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够想象的!” 他深知,新文学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玻璃制造!

“玻璃这玩意儿,可是个好东西啊!”李元婴摸着下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有了玻璃,不仅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还能促进商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能用来制造……嘿嘿嘿……” 他想到了一些“高科技”的应用,不禁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然而,玻璃制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更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任重而道远啊!”李元婴感叹一声,心中充满了斗志。

就在这时,林婉儿和苏瑶走了进来,看到李元婴对着空气傻笑,不禁感到有些好奇。

“元婴,你在想什么呢?这么开心?”林婉儿柔声问道。

“我在想,怎么才能让你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李元婴一把将两位佳人搂入怀中,深情地说道。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啊!”苏瑶依偎在李元婴的怀里,柔声说道。

“不,这还不够!”李元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要让你们成为这大唐最幸福的女人!”

“元婴……”两位佳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抱住了李元婴。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匆匆来报:“殿下,工部尚书求见,说是有关于玻璃制造的……” 侍卫话还没说完,李元婴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道:“快!快请他进来!”

李元婴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眼中充满了期待。

他隐隐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殿下……”工部尚书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关于玻璃制造,臣……臣有要事禀报……” 他脸色有些难看,吞吞吐吐地说道,“那个……烧制的琉璃,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