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生擒对方主将(1 / 2)

4名战将,快马奔袭,身上的装备不惧对方弓箭,即便是没有防护装备,也是刀枪不入的,反而要保护马匹,直扑对方主将。

高强度的钢筋,打造的骑枪,对于这个时代的锻造技术,就是神兵利器,少有接触,对方兵器,折断,出豁口,可谓接触就废,打在身上就骨折,无人能抵挡。

几个呼吸间,就冲到对方主将身边,刘循、张松、王累、秦宓这4人武功都很差劲,一个回合都没过,就被对方擒下。

这人两边的士兵,不可理解,怎么会这么强,是什么人训练的军队,还有这么古怪的服饰,最最关键的还是武器,可谓神兵利器。

主将被擒,赵云高举钢铁神枪,一众士兵发起进攻,刘璋的士兵丝毫没有战斗的心思,迅速溃散,武器,旗帜,散落一地。

进军,接近成都,在西南地区安营扎寨,也是等待另外2路大军;吕布一路,丝毫没有军队阻拦,但是路线难走,是最后一个到达集合地点;

项羽一路,少有阻拦,瞬间就击溃对方,最后到成都南,安营扎寨。

3天后,白起升帐议事。

白起问大家,“我们已经兵临成都城下,有谁去劝说一番,开门投降最好,我们就进攻下一个城市。”

长孙无忌出列,“大将军,我去!”

“好!3日后我们攻城!先生随时可以出发!”

安达问刘伯温。“军师,你猜有必要劝说吗?”

“自然,如果能谈下来,岂不是省事了!”

安达思索,有道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体现了孙子对于战争策略层次的深刻见解,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

上兵伐谋:

“上兵” 指的是最高明的军事手段,“伐谋” 就是运用谋略挫败敌人的战略意图。这意味着在战争尚未实际展开之前,通过巧妙的谋划、策略的制定,使敌人的计划无法实施,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示例

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深知袁绍兵力强盛,硬拼难以取胜。于是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 “十胜十败” 论,从战略高度剖析双方优劣,稳定己方军心。同时,曹操又派徐晃等人截断袁绍的粮道,这一系列谋略行动打乱了袁绍的战略部署,使袁绍军队内部人心惶惶,从根本上动摇了袁绍的作战基惶,体现了曹操在战争中 “伐谋” 的智慧。

其次伐交:

“伐交” 即破坏敌人的外交联盟,通过外交手段争取盟友或使敌人孤立无援。当不能在战略谋划上直接战胜敌人时,通过外交活动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略环境,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示例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通过外交努力使六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秦国则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分化瓦解六国联盟。秦与六国之间的这场外交较量,就是 “伐交” 的典型体现。秦国通过破坏六国的外交联合,使六国之间产生猜疑和矛盾,最终为秦国逐个击破六国创造了有利的外交环境。

其下攻城:

“攻城” 是指通过武力直接攻打敌人的城池。这是最下等的策略,因为攻城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往往会造成己方巨大的损失。孙子认为,当战争发展到必须攻城的阶段,说明前面的谋略和外交手段都没有取得成功,只能采取这种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

示例

在古代攻城战中,进攻方需要制造云梯、投石车等攻城器械,士兵们要冒着敌方的箭矢、石块、油水等防御手段强行攀爬城墙。防守方则凭借城墙的高大坚固和充足的物资储备进行顽强抵抗。例如,蒙古军队在攻打襄阳城时,虽然兵力强大,但襄阳城城防坚固,又有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蒙古军队久攻不下,历经数年,耗费了大量的之援,才最终攻克襄阳城,这充分体现了 “攻城” 作战的艰难和不利。

以下是几个 “伐谋” 的成功案例:

1. 烛之武退秦师

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郑国面临着灭国的危机,因为晋国和秦国都是当时的强国,郑国在军事力量上远逊于两国联军。

过程

郑国大夫烛之武在深夜缒城而出,见到秦穆公后开始施展谋略。他没有从郑国的角度去哀求秦国退兵,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形势。烛之武指出,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郑国灭亡后,晋国的实力会得到增强,而秦国并不能从中获得实质利益。相反,晋国实力增强后可能会对秦国造成威胁,因为晋国的野心和地理位置会使其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