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包拯(1 / 2)

安达从系统得知包拯的一生资料,能名垂千古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

一、包拯生平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

早年经历:

包拯出生于官僚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熟读儒家经典。

天圣五年(1027 年),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景佑四年(1037 年),包拯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为官生涯:

包拯在地方任职期间,以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着称。他善于断案,明察秋毫,不徇私情,为百姓伸张正义。

庆历元年(1041 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后入朝担任殿中丞,又历任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等职,弹劾权贵,整顿吏治。他曾七次弹劾酷吏王逵,最终使其被罢官。 原著小说网

飞卢卢小说网

包拯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他还曾出任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整顿地方财政。

嘉佑元年(1056 年),包拯权知开封府。他改革诉讼制度,大开正门,使得百姓能够直接向他申诉冤情,杜绝了吏役的欺瞒行为。在开封府任上,包拯执法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京城的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晚年及去世:

包拯在朝廷中历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要职。

嘉佑七年(1062 年),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年五月,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 “孝肃”。

二、包拯的遗憾

未能彻底改变官场腐败风气:尽管包拯一生致力于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官场腐败现象依然严重。他的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官场的风气。

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包拯关心国家安危,提出了练兵选将、充实边备等建议,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建议未能得到充分实施。宋朝在军事上的弱势依然存在,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这可能是包拯的一大遗憾。

个人力量有限,无法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包拯虽以公正廉洁、铁面无私着称,但他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面对社会上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民生疾苦等,他无法一一解决。他可能会为自己不能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而感到遗憾。

安达思考着,见到病床上的包拯,憔悴知己,身体遭受病魔的折磨,精神遭收到当时风气的影响,懊悔不已,自己未能实现心中的理想,未能完成上天交代的任务,暗自叹息。

安达的出现,让他一惊,很快就镇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