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后继有人(1 / 2)

明德堂的落雁园内,一场特别的论学正在进行。主讲者不是叶知秧,而是一位年轻的教习李元锋。这个曾经倔强的少年,如今已成为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之一。

"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他的声音清朗有力,"而是要唤醒每个人心中求知的火苗。就像当年先生教导我们的——教学相长,相互启发。"

叶知秧站在廊下静静听着,眼中满是欣慰。这些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新一代教育者的成长。

正说着,王子明匆匆走来:"先生,各地分堂的青年教习代表都到了。他们带来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成果。"

大堂内,座无虚席。台上正在展示的是一位来自边疆分堂的年轻教习。他创造了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把游牧民族的生活经验融入课程。

"比如教天文,"他解释道,"我们就让学生跟着牧民观察星象变化;学算术时,就用牲畜繁衍的实例;讲地理,则跟着迁徙路线实地考察。"

"妙!"叶知秧赞许道,"这才是真正的活学活用。"

接着是江南分堂的代表。她设计了一套"互助教学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结成对子,互相帮助。结果不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情谊也更深了。

南洋分堂的创新更令人惊喜。年轻教习们发明了"海上课堂":把船只改造成流动的学堂,随商船队航行,为各国商旅和水手授课。

"最有趣的是,"那位教习兴奋地说,"不同国家的人在船上交流,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海语',融合了各地方言,成了海上交流的通用语。"

叶知秧听得连连点头。这些创新,都超出了她的预期。新一代教习不但继承了明德的理念,更在实践中开创了新的境界。

正说着,一个特别的访客来了——是当年第一批明德学子中最调皮的那个,如今在西域办了一所特别的学堂。

"我们的学堂建在商道要冲,"他说,"专门为商旅和他们的子女设课。有意思的是,不同地方的商人会带来各自的经验和见闻,让课堂变得特别丰富。"

午后,青年教习们分组展示各自的教学心得。有的创新了教具,有的改良了教法,有的开创了新的课程。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创新都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先生,"李元锋感慨道,"现在我终于明白当年您为什么总说'教育要因地制宜'了。只有扎根实际,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叶知秧微笑:"你们做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你们不只是传承,更是在创新。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生命力。"

傍晚,一个令人振奋的提议出现了:成立"青年教习联盟",定期交流创新经验。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响应。很快,第一批交流计划就排出来了:

- 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

- 互派教习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