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宁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峰毛健茶、面塑、剪纸、民歌、道情
宁武县地处晋西北,作为历史上的“楼烦重镇”与胡汉交融之地,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更承载着世代宁武人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温度。以下从九峰毛健茶、面塑、剪纸、民歌、道情五大领域展开,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时代价值。
九峰毛健茶:一片叶子的生态传奇
作为宁武县省级非遗代表,九峰毛健茶的制作技艺源于芦芽山岩青兰(毛建草)的传统加工工艺,兼具药用与饮用价值。
其制作工艺讲究“采青、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五道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匠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
近年来,九峰毛健茶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推动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万亩茶园,开发出红茶、白茶、雪藏茶等系列产品。
在2024年、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茶台品鉴环节吸引大量游客驻足,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品牌战略结合,让毛健茶成为传播宁武生态文化的“金名片”。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三款年份茶品被中国收藏家协会永久收藏,以“藏”显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宁武面塑:指尖上的乡土记忆
宁武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融入黑小豆、食用颜料等辅材,凭借剪刀、梳子等工具塑造出神话人物、十二生肖、花鸟虫鱼等生动形象,兼具民俗意蕴与艺术美感。
曹小华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个人创新结合,创作题材涵盖神话传说与乡土生活,其作品《关公》《龙凤呈祥》等栩栩如生,陈列于文化馆和民间艺术展。
另一分支寒燕面塑则以“寒食节”为依托,以燕子造型为核心,70岁的张白白传承家族技艺,带领团队将面塑推广至社区与学校,通过手工体验课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芦芽山景区端午非遗展演中,面塑现场制作吸引游客互动,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
宁武剪纸:红纸上的吉祥哲学
宁武剪纸以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着称,寄托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传承人马海晓自幼受祖母熏陶,以剪刀为笔、红纸为媒,创作出《祥龙献瑞》《福禄寿喜》等作品,尤其龙年春节的祥龙系列将传统图腾与现代审美结合,为非遗注入节日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