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纸醉金迷的烟花之地,老鸨拿着契书交给李荣,李荣当场将卖身契书撕毁。
李荣转头对王姻说:“姑娘,我虽是军中小将,能够帮助姑娘脱离苦海,不知姑娘做何打算。”李荣身着朴素军装,那军装虽有几处磨损,眼睛里闪烁着真诚的光芒。
王姻思考片刻后,说道:“多谢你大义,小女子多谢李公子大恩,小女子愿跟随公子左右,做牛做马报答公子恩情。”王姻瘦弱的身躯在单薄的衣衫下微微颤抖,她的秀发随意地挽起,几缕发丝垂在耳畔,那面容虽因在这烟花之地有些憔悴,却难掩清秀。
李荣忙道:“姑娘,你言重了,我只是不忍姑娘在此处受委屈。”说罢,李荣便走向老鸨,用他为数不多的积蓄为王姻赎身。他将王姻带到一处小院中。那小院不大,却充满着温馨的气息。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枝叶繁茂,像是一把巨大的绿伞。角落里还有几株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姻精心打理着小院的花草。她每日早早起身,拿着小铲子松着花盆里的土,小心翼翼地给花浇水施肥。在她的照料下,那些花草越发娇艳欲滴。她还时常关心着李荣的安危。每次李荣外出执行任务归来,她都会煮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汤,看着李荣吃完,眼中满是关切:“公子,这军中之事危险重重,你一定要小心谨慎。”
李荣总是笑着回应:“有姑娘的关怀,我定能平安归来。”两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渐渐地成为无话不谈的红颜知己。
此时,李荣所在的军队突然接到紧急军令,要奔赴北疆去打仗。李荣站在小院中,满脸愁容地对王姻说:“姑娘,此去北疆,战火纷飞,我很是担心你的安危。”
王姻眼中噙着泪花,喊道:“公子,你不必担心我,你只要平安回来就好。我会在这小院里等你,哪怕等一辈子。”
李荣紧握着王姻的手说:“姑娘的深情厚谊,我一定不会辜负。”李荣走后,王姻每日都坐在老槐树下,望着院门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可是,过了几月后,传来军队战败的消息,很多将士都战死沙场。王姻心急如焚,不断打听李荣的消息,始终一无所获。
有一天,小院的门被敲响。王姻满怀希望地打开门,看到的是满身伤痕的一名男子。王姻仔细端详,竟然是李荣。原来,李荣的军队虽遭遇重创,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艰辛地回到这个小院。
随后,李荣带着王姻走进李府,那朱红色的大门缓缓打开,门环撞击的声音在寂静的门口响起。李府是个典型的深宅大院,青石板铺就的道路通向各个院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园里,假山石堆砌成各种奇异的形状,旁边的池塘里,鱼儿欢快地游弋着,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
王姻初到李府,心中满是敬畏与不安。她每日早早起身,拿着小竹扫帚轻轻扫去小院石径上的落叶与灰尘。然后用一个小巧的陶制水壶细心地浇灌着小院中的花草。那些花儿在她的照料下愈发娇艳,有粉嘟嘟的月季,像羞涩的少女一般有活力。房内淡雅的兰花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公孙燕是李府中的主母,她性格温婉大方,举止优雅。当她第一次见到王姻时,就对这个温柔娴静的女子充满好感。公孙燕穿着一身淡雅的湖蓝色长裙,裙摆上绣着精致的云纹,腰间系着一根同色的丝带,头上插着一支精致的玉簪。“妹妹,以后你就安心住在这儿,这儿就是你的家。”公孙燕拉着王姻的手说道。王姻红着脸,恭敬地回答:“多谢姐姐,姐姐的好意,王姻定会牢记心中。”
数日后,公孙燕和王姻感情日益深厚。公孙燕常常带着王姻来到小院,与她一同坐在石凳上,一起分享着府中的趣事。
“妹妹,你知道吗?昨日府里来了个戏班子,那戏子的唱腔真是婉转悠扬,尤其是那一出曲子,听得我心里都软了。”公孙燕一边绣着手中的帕子,一边说道。 王姻笑着回应:“姐姐好福气,李公子能娶到你,也是姐姐的福气!”公孙燕没有想到王姻乖巧懂事,而且嘴巴特别甜。“那下次再有戏班子来,我定要拉着妹妹一起去看。”公孙燕热情地说。
有一次,公孙燕生病卧床不起,王姻细心地照顾。她亲自跑到厨房,精心熬制一碗燕窝粥。她守在公孙燕的床边,轻声说:“姐姐,这燕窝粥最是滋补,姐姐快喝了它。”
公孙燕虚弱地笑笑:“妹妹,有你在,我这病好了大半,多谢妹妹照料。”王姻连忙摆手,说道:“姐姐莫要客气,姐姐平日待我极好,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这时,李荣匆匆赶回府中。他看着躺在床上的公孙燕,眼里满是担忧。其后,李荣看向王姻,眼神中对王姻甚是感激。
李荣和张亮回到军营后,看见岳飞站在营帐外,秋风瑟瑟,吹得军旗猎猎作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岳元帅,听说你要自请随宋使至洛阳谒扫先帝陵寝。”张宪对着岳飞说道。岳飞说道:“我深知此为窥探金国虚实的良机,若能前去,必对我军日后征战大有益处。”
于是,岳飞自请随宋使一同前往。他来到赵构的宫殿,恭敬地跪拜在地:“陛下,臣愿随宋使至西京洛阳谒扫先帝陵墓,此亦可为我大宋探得金国详情。”然而,赵构坐在龙椅上,良久之后才缓缓说道:“岳飞,此事不妥,朕不准许你前往。”岳飞抬起头,眼中满是惊愕与不甘,问道:“陛下,此乃天赐良机,为何…”赵构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
数日后,岳飞只能失望地回到营帐。不久,一道诏书下达。岳飞接过诏书,上面赫然写着“戒饬岳飞不得深入河南地招纳义军的圣旨”。岳飞的手微微颤抖,他满心的壮志就像被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
“岳元帅,陛下这是何意?如今正是我军扩充力量,对抗金国的好时机啊。”张宪愤愤不平地说道。岳飞苦笑一声,说道:“陛下岂是我等能轻易揣度,我大宋的山河仍在金人铁蹄之下,如此作为,实在令将士们寒心。”
岳飞心中的愤懑难以抑制,他再次精心撰写呈上二札子。他坐在桌前,写道:“陛下,臣在军中,眼见国势艰难,本欲奋力杀敌,如今诸多限制,臣深感无力。臣恳请陛下解除臣的军职,莫让臣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这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的讽刺之意隐隐可见。这二札子呈到了赵构和秦桧的面前。他们将奏章搁在一旁,不予理睬,仿佛岳飞的这些话语如同无关紧要的尘埃。可是,岳飞的态度在军中引起不小的波澜,将士们都为他们的将军鸣不平。
一段时间后,岳飞收到了批示,上面写着“不允所请”。岳飞看着那几个字,岳飞长叹了一口气。他走出营帐,望着远方被金人占领的山河,心中满是悲痛。
“元帅,难道我们只能这样吗?”张宪问道。岳飞摇了摇头:“君命难违,只是我大宋的未来,实在让人忧心。”
几日后,公孙燕身体病愈。恰逢李府举办宴会,邀请一些同僚和众多宾客。
李荣邀请主帅岳飞和同僚好友张亮、张宪一起参加宴会。此时,李荣的府上一片热闹景象。李荣此次举办宴会,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公孙燕病愈,另一方面也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让同僚们相聚一番。他站在府门口,身着华丽的锦袍,迎接着前来的宾客。
岳飞、张亮、张宪三人一同前来,他们带着贺礼来到李府。岳飞身着朴素的战甲,依旧身姿挺拔,张亮则是一脸平静,只是步伐沉稳地跟着岳飞,张宪也紧随其后。
“元帅,今日且放松些吧。”张亮轻声对岳飞说。岳飞微微点头,却没有说话。他们进入府中,只见庭院里到处是精致的装饰,桌上摆满美酒佳肴,宾客们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