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军还将靠近省会的田地和盐井的利益,从原来的官民对半分收改为四六分收。并且在省城以及下关设立了 18 座炼铜炉,铸造"兴朝通宝"钱,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一律通用。
大西军还组织各地的工匠,设立什造局四处,修理制造武器。同时鼓励民间开采矿产,兴修水利,委派官员管理盐税和矿务。
在大西军能够有效控制的地方,清除了地主武装和盗贼的骚扰,严格执行保甲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些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稳定,为大西军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期的苦心经营后,云南和贵州成为了大西军坚实稳固的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张献忠的四个养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孙可望年龄最大,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地位最高,尤其受到张献忠的信任和依靠,其威望仅次于张献忠。在张献忠牺牲后,他们继续转战云南和贵州地区。自然而然地,孙可望成为了大西军的首要领袖,这一点毫无争议。】
*****
“四王共治此点着实与朕所设之四大贝勒共议朝政的举措颇为相似啊!”努尔哈赤于天幕之上由衷地赞叹道。
提及此事,他心中对于后续该体制遭致破坏一事,显然依旧耿耿于怀、难以释怀。然而,恰似明太祖朱元璋一般,他亦深深明白,当自己在世之时,诸事皆可依凭自身意愿行事;可一旦身故归西,那便无法掌控局面了。
想及此处,努尔哈赤不禁长叹一声,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之色。毕竟,王朝更迭、权力交替,其中变数实难预料。纵有雄才大略如他者,面对生死无常和历史洪流,亦只能徒叹奈何。
******
【而大西军的第二位领袖却是在激烈战斗中崭露头角的李定国。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李定国诞生于陕西延安的一个贫苦农家。他出生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六月十一日。这个普通的孩子却注定要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崇祯三年(1630年),年仅十岁的李定国毅然投身张献忠的起义军。那时的他或许还带着几分稚嫩,但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勇气。张献忠一眼便看中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少年,将他收为养子,并改名为张定国。从此,李定国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张献忠共有四位养子,其中老大是孙可望,而李定国紧随其后。此外,还有老三刘文秀和老四艾能奇。他们四人一同并肩作战,成为张献忠麾下的得力干将。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李定国展现出了过人的智谋与果敢。他巧妙地伪装成明军差官,带领二十匹轻骑趁着夜色迅速抵达襄阳城下。这座坚固的城池在他的奇袭下被一举攻破,城中的明军毫无防备。此次战役不仅让农民军大获全胜,更重要的是,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储存的十余万军资全部落入了农民军手中。这一战,让李定国声名鹊起,也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西国大顺元年(即清朝顺治元年,公元 1644 年)那寒冷的十一月,张献忠意气风发地在成都这片广袤大地之上,正式宣告了大西政权的诞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节点上,无数英雄豪杰崭露头角,其中尤以李定国最为引人注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定国,这位年轻的将领凭借着其卓越非凡的战功,被张献忠册封为安西王,并肩负起监管整整十六座军营的重任。要知道,此时的李定国年仅二十四岁,但他已然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军事才能与领导风范。
李定国不仅武艺高强、身材魁梧,足有八尺之高,更是生得一副英俊潇洒的好面容。他为人处世张弛有度,在军纪严明的军队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底线。更为难得的是,李定国对待部下宽厚仁爱,从不轻易责罚犯错之人,而是善于引导他们改过自新。
正因如此,李定国在军中声名远扬。每当战火燃起,他总是身先士卒,一骑绝尘冲在最前方,挥舞着手中的兵刃奋勇杀敌,那英姿飒爽的身影宛如战神下凡一般,令人为之胆寒。他的勇猛无畏让敌人闻风丧胆,无论是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还是身陷绝境的困局,李定国都能沉着应对、化险为夷。因其作战时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人们纷纷尊称他为“小尉迟”或者“万人敌”。毫不夸张地说,李定国堪称大西军中文武双全的一代战将......】
******
“这个孙可望确实是一位有才能的人,李定国也是一个战将,一个可以治理国家,一个可以领兵作战。但出现得太晚了,一切都无法挽回。此时,满清已经占据了整个华夏大地,如果我们联合明朝,也不过是在偏远的云贵地区对抗整个庞大的清朝。即使能够暂时战胜满清,但也难以持久。
尤其是‘四.....三王共同议政’这种制度并不可靠,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迟早会产生矛盾冲突。无论哪一方获胜,大西军都将走向灭亡。”
天幕下的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双方存在挖祖坟的仇恨而对大西军持有偏见,他仍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是对其前景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