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金声桓起义(1 / 2)

【姜镶之变只是明朝降将们反清的一部分,只因为临近北京,所以声势很大,但早在顺治三年以后当初降清的明军将领反清归明者不乏其人,这其实是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的基本情况。

在清朝刚刚进入山海关的时候,他们的军队数量实际上并不是很多。真正的满洲八旗兵只有五六万人左右,再加上蒙古和汉八旗,总共的兵力也不过十三万人而已。因此,在攻打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的过程中,他们大量地利用了投降清朝的明军。例如江左四镇和左良玉的残余部队等。然而,这些军队的纪律非常差,战斗力虽然比南明的军队稍微强一些,但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江阴之战中,刘良佐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的。

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固,当初那些降清明军的地位就变得十分尴尬起来。在征服江南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被视为炮灰,被派往前线冲锋陷阵,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金声桓和李成栋等人,他们趁着混乱之际,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并逐渐崭露头角。然而,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他们与作为督战的八旗权贵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降清明军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于是纷纷发动了反清起义。其中,以金声桓和李成栋的起义最为典型。让我们先从金声桓说起。

金声桓,字虎臣,乃是定辽卫(今辽宁辽阳)世袭武职之家出身,其家族世代从军。他早年投身于毛文龙麾下,并改名为毛士桓。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在毛文龙被袁崇焕冤杀后,他继续担任东江镇右营游击将军一职。】

此时此刻,在辽东还没有被清军占领的地方,职务不过是一个守备的毛文龙没想到从天幕中居然还能听到自己的名字,一时即是兴奋,又是觉得遗憾,天幕之上讲的太少了,既没说自己是怎么抗清的,也没说自己是怎么被袁崇焕冤枉杀的,至于那几个义子,好象自己还一个也没见到呢?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当孔有德发动叛乱之时,金声桓坚决地拒绝加入叛军,并坚定地表示要杀贼。然而,由于形势不利,他最终被迫撤回关内。在此期间,他展现出了对明朝的忠诚和勇敢。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皮岛沦陷,金声桓带领着辽东骑兵撤退至关内。之后,他随左良玉一同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在这段时间里,他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凭借卓越表现逐渐升迁至总兵官之位。

从以上经历可以看出,金声桓对于明朝的忠诚度相当高。要知道,跟金声桓同为毛文龙义子的孔有德等一批最早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在当时便被封为王爷。

而后来成为左良玉部下的金声桓,随着左梦庚投降了清军,但其中更多的是无奈之举。

金声桓跟随者清军一路进攻,他们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一直打到了江西。在镇压江南反清军民时,金声桓和王得仁表现出极大的卖力,毫不手软。然而,就在这时,他们与清廷派往江西的官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与此同时,南明隆武政权的兵部尚书万元吉也开始对金声桓产生影响。万元吉与金声桓有着深厚的交情,因此他派遣使者前往赣州,试图劝说金声桓放弃清朝,回归明朝。金声桓对于万元吉的劝告并未立刻回应,而是采取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策略。

在白天,金声桓当着众人的面将万元吉的使者杖责,以示忠诚于清朝。然而到了深夜,他却又秘密地邀请使者前来,殷勤款待,并最终放回赣州。这一举动让人不禁感到疑惑,究竟是什么让金声桓如此纠结?

顺治三年(1646 年)八月,隆武帝在长汀被清军俘虏后绝食自杀。原隆武朝的一些官吏纷纷逃离福建来到南昌。这些人虽然知道金声桓有反清的意图,但同时也看到他滥杀复明人士,所以将隆武帝赐予的空白劄印藏匿起来等待时机。后来,他们通过金声桓和王得仁身边的人暗中散播谣言称隆武帝仍然在世,这才明白金声桓迟迟没有举起复明旗帜的真正原因——隆武帝没有给他封官。

于是,他们向金声桓展示了劄印,并表示隆武帝屡次有手诏,如果金声桓能带领江西归顺明朝,就会授予他公爵或侯爵,金声桓听后喜不自禁。第二年秋天,又有人将两方篆有镇江侯、维新伯字样的玉印面呈给金声桓,假称这是隆武帝所赐(实际上这时隆武帝已经绝食自尽了),而金声桓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反而对他人假借隆武帝的名义深信不疑,最终决定恢复明朝,对抗清朝。

顺治五年(公元 1648 年)正月,清廷任命的官员章于天突然率领着数十名骑兵前往瑞州。这个突如其来的行动让当地的将领们心生疑虑,尤其是王得仁,他担心章于天前往瑞州,是联合那里的清军共同对付他们。

小主,

在紧张的氛围下,金声桓毅然决然地宣称:“我生来就是明朝之人,死后也是明朝之鬼,绝不敢有其他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