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崩溃的江左防线(2 / 2)

由于史可法一直以来深受高杰部将士的爱戴和信任,高杰部下的各位将领纷纷放弃防守之地,率领军队向南逃窜至扬州一带,本来他们是准备投靠史可法,希望能在史可法的领导下找到新的出路。然而高杰的部队可没留在扬州一起守这座城,那些刚从各地逃进扬州城的高杰部将士早就像惊弓之鸟一样了,一听到清军追过来的消息就慌慌张张地离开扬州,往泰州、瓜洲那些地方逃去啦。

时间来到四月十七日,那些战败后如丧家之犬般逃窜的士兵们,在瓜洲这个地方疯狂地抢夺民船,妄图通过长江逃往江南地区。此时的弘光帝心急如焚,连忙下令让镇守镇江的总兵郑鸿逵火速出兵拦截这些逃跑的士兵,严禁他们渡过长江。当时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百姓为了躲避清军的屠杀,也纷纷涌向瓜洲,希望能够乘船渡江逃生。

郑鸿逵的部队却不管这些,他们无情地对人群开火,炮弹和石头齐飞,导致大量溃兵和无辜的百姓伤亡惨重。李本深、李成栋、张天禄等将领既无法渡江,又不敢返回扬州,一时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所措。

实际上,这些将领所率领的军队依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他们将军队视为个人升官发财的工具,舍不得与清军拼死一搏,生怕自身实力受损。这些武将们原本就没有什么羞耻之心,总是见风使舵,随时准备根据形势变化改变立场。因此,当清军到来时,南明的将领们便纷纷向满清的征服者投降,这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公元1645年4月18日,清军抵达扬州城下,距离瓜洲仅一步之遥。此后数日,大量高杰所部纷纷倒戈降清。4月19日,高杰麾下总兵杨承祖率部投降,成为最早向清军投诚的南明四镇军队之一。与此同时,李本深亦带领其部队归降。随着李本深、李成栋、杨承祖等主要将领的叛变,原属高杰的军队基本全部归附清朝。如此一来,扬州城外的明军几乎土崩瓦解。】

蓝玉气得放声大叫:“一群废物,真是丢人啊!”他感到无比愤怒和失望。他曾对高杰寄予厚望,但如今却看到他如此轻易地死于一场鸿门宴。这让他既为高杰惋惜,又觉得他过于轻率,没有足够的警惕心。

然而,整个洪武朝一片寂静,没有人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朱元璋、徐达等久经沙场的名将们沉默不语,似乎对江左四镇的命运早已心知肚明。在他们看来,江左四镇只是炮灰而已,其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徐达暗自思忖着,他深知扬州沦陷对于战局的影响。但他坚信:“虽然敌军来势汹汹,但我们有坚固的城池,充足的粮草,防守住长江并非难事。长江天堑,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只要合理部署兵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加上将士们的英勇奋战,守住长江防线并非遥不可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根据历史的经验,即便长江防线失手,也未必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遥想当年,宋高宗赵构被金军追杀得落荒而逃,甚至被迫跳下大海,但最终还是凭借着韩世忠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抵抗,成功地把数十万的金军赶回了长江以北。

所以,朱元璋还有其他各个时空中的明朝皇帝们,比如明宣宗朱瞻基、万历皇帝等等,他们对于大明水师的实力和战斗力都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这支强大的水军存在,不需要多少人,八千人就足够面对再艰难的局面,他们也能找到一条生路。他们相信,只要长江能够坚守住,那么无论局势多么艰难,他们都有机会卷土重来,重建国家。而对于江左四镇的覆灭,他们或许认为这只是战争中的一次挫折,不会影响大局。

明宣宗对大明水师充满了信心,尤其是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更是赞誉有加。在自己祖父永乐大帝在位时期,他曾经亲眼看到了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犹如一条巨龙在海上游弋,展示着大明的强盛和威严。他们的船只高大而坚固,船帆如云,在海风中猎猎作响。船上装备着精良的武器,士兵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郑和下西洋的航程遥远而艰险,但他们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航海技术,穿越了波涛汹涌的海洋,抵达了遥远的国度。

明宣宗深知,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一次航海壮举,更是大明国力的象征,有这样一只水师又怎么会害怕那区区的满清铁骑,正所谓南人操舟,北人乘马,在这长江之上,以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仍然被周郎三万水师打得大败,更何况大明水师何止三万。

不仅明宣宗充满了信心,就连为大明灭亡而觉得难辞其罪的万历皇帝也是如此有信心,毕竟在他在位期间,大明水师在朝鲜可是将日本十五万大军全歼在海上的......

【在扬州之战前,南明设置的江左四镇就为了御敌于长江以北的,可是谁能想到呢?随着左良玉起兵,弘光帝和马士英大为惊恐,慌忙调兵抵御。于是乎,刘良佐所部被调至滁州、和州一带,黄得功所部则被调到了长江以南的荻港(今属安徽繁昌)、三山(今属安徽芜湖)等地区。

这时候,多铎率领的清军已经对南明政权发起了全面攻击。在剩下的两镇中,刘泽清实力最弱,根本没发挥什么作用,而实力最强的高杰部却因为一场意外,而最先崩溃了。

1644 年的最后几天,清军大摇大摆地在河南过了黄河,气势汹汹地朝着陕西的李自成军猛扑过去。在河南中东部那一块儿,尽管清军的大部队尚未到达,但当地已是一片恐慌。“土寇”出身的南明总兵李际遇,心里头正在盘算着如何投降清朝呢。

这个消息迅速传到了督师史可法的耳中,他立刻派遣高杰率领着两万大军,从徐州疾驰而出,目标直指虎牢关,意图与清军展开一场激战。高杰的军队抵达归德府(即现今的河南商丘)之后,便派人前去联络河南总兵许定国。然而,高杰曾是李自成的部下,昔日在河南肆虐抢劫,甚至洗劫了许定国的老家,将其全家老小残忍杀害,仅有许定国一人逃脱。

因此,许定国对这件事一直心怀怨恨。此时的许定国早已暗中勾结清朝。肃亲王豪格还特意写信劝说他投降,许定国则将他的两个儿子参将许尔安、许尔纯送到清朝的河道总督杨方兴那里作为人质。高杰的军队逼近时,心虚的许定国惊慌失措,担心自己投降的事情被揭穿,于是狠下心来,决定抢先出手,除掉高杰。

弘光元年(公元 1645 年)正月十日,高杰应约前往睢州与许定国会面。十二日,许定国盛情邀请高杰进城赴宴,高杰仅带领数百名亲信随从入城。然而,到了夜晚,酒宴上突然涌现出大批伏兵,高杰及其亲兵们惨遭杀害。

睢州城外的高杰军队得知其首领遇害后,立刻杀入城中。许定国自知难以抵挡,早已逃至黄河北岸,并向清军投降。高杰的部下为了泄愤报仇,在睢州周边地区大肆屠杀百姓,致使当地生灵涂炭,村庄化为废墟。

高杰离世后,其数万部众迫切需要一位新的统领。史可法亲自赶赴徐州,与诸将立誓结盟,并任命高杰之子高元爵为兴平伯世子。鉴于高元爵年幼,史可法又命高杰的外甥、总兵李本深担任提督,统领高杰的部队。

高杰的部下对于这个安排还算满意,但弘光朝廷却并不认可。他们决定让高杰的妻子邢氏统率全军,并让监军卫胤文担任兵部右侍郎,都督高杰的军队。邢氏其实就是那个曾经与高杰私奔的李自成的妻子,只是一介女流之辈,根本不懂如何带兵打仗,让她统率全军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而卫胤文则是进士出身,一直以来都是文官,在甲申之变时曾在北京遭受李自成军队的拷问折磨,甚至还剃了头发向清军投降,因此备受当时人们的唾弃和鄙夷。后来他逃到南方后,通过巴结马士英才得以逃脱罪责。这样的人既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又缺乏威信,根本无法驾驭高杰那些出身于“流贼”的部下们。弘光朝廷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完全是因为权臣马士英嫉妒史可法得到了高杰军队的心,故意不让任命李本深,企图削弱史可法在高杰军队中的影响力。

高杰的部下们那叫一个“愤愤不平”呀!卫胤文到任的时候,那些兵将们居然“一个都不来”。这么一搞,高杰的部队没了统一指挥,实际上已经散伙啦!这可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啊!李本深带着自己的部下跑去归德镇守,其他将领呢,总兵杨承祖去了夏邑,副将刘应虎去了虞城,苗顺去了杨山,李翔云去了双沟,胡茂贞和郭虎去了泗州驻防。这些将领谁也不听谁的,自己打自己的,简直就是一盘散沙。

1644 年十月,清朝顺治帝刚从沈阳到北京没多久,清廷掌权的摄政王多尔兖就派出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分别带着军队出征:阿济格的部队走山西北部和蒙古土默特部那边,去打陕西的李自成。多铎的部队从北京往南走。这两支军队如同一股洪流,席卷而来,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多铎首先率领军队前往陕西攻打李自成,时间来到顺治二年(1645 年)正月,清军在与李自成军队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并成功占领了西安。李自成带领残余部队逃往湖广地区。此时,清廷命令阿济格继续追击李自成,而多铎则率领军队从河南南下,直指江南地区。

随着清军的大规模逼近,马士英和弘光帝终于意识到稳定原高杰部下的重要性。然而,此时已经为时过晚。高杰的部队早已四散开来,失去了原本的战斗力。当清军逼近时,他们惊恐万分,毫无斗志,根本不愿参与战斗。李本深面对这个局面也是无可奈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于史可法一直以来深受高杰部将士的爱戴和信任,高杰部下的各位将领纷纷放弃防守之地,率领军队向南逃窜至扬州一带,本来他们是准备投靠史可法,希望能在史可法的领导下找到新的出路。然而高杰的部队可没留在扬州一起守这座城,那些刚从各地逃进扬州城的高杰部将士早就像惊弓之鸟一样了,一听到清军追过来的消息就慌慌张张地离开扬州,往泰州、瓜洲那些地方逃去啦。

时间来到四月十七日,那些战败后如丧家之犬般逃窜的士兵们,在瓜洲这个地方疯狂地抢夺民船,妄图通过长江逃往江南地区。此时的弘光帝心急如焚,连忙下令让镇守镇江的总兵郑鸿逵火速出兵拦截这些逃跑的士兵,严禁他们渡过长江。当时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百姓为了躲避清军的屠杀,也纷纷涌向瓜洲,希望能够乘船渡江逃生。

郑鸿逵的部队却不管这些,他们无情地对人群开火,炮弹和石头齐飞,导致大量溃兵和无辜的百姓伤亡惨重。李本深、李成栋、张天禄等将领既无法渡江,又不敢返回扬州,一时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所措。

实际上,这些将领所率领的军队依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他们将军队视为个人升官发财的工具,舍不得与清军拼死一搏,生怕自身实力受损。这些武将们原本就没有什么羞耻之心,总是见风使舵,随时准备根据形势变化改变立场。因此,当清军到来时,南明的将领们便纷纷向满清的征服者投降,这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公元1645年4月18日,清军抵达扬州城下,距离瓜洲仅一步之遥。此后数日,大量高杰所部纷纷倒戈降清。4月19日,高杰麾下总兵杨承祖率部投降,成为最早向清军投诚的南明四镇军队之一。与此同时,李本深亦带领其部队归降。随着李本深、李成栋、杨承祖等主要将领的叛变,原属高杰的军队基本全部归附清朝。如此一来,扬州城外的明军几乎土崩瓦解。】

蓝玉气得放声大叫:“一群废物,真是丢人啊!”他感到无比愤怒和失望。他曾对高杰寄予厚望,但如今却看到他如此轻易地死于一场鸿门宴。这让他既为高杰惋惜,又觉得他过于轻率,没有足够的警惕心。

然而,整个洪武朝一片寂静,没有人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朱元璋、徐达等久经沙场的名将们沉默不语,似乎对江左四镇的命运早已心知肚明。在他们看来,江左四镇只是炮灰而已,其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徐达暗自思忖着,他深知扬州沦陷对于战局的影响。但他坚信:“虽然敌军来势汹汹,但我们有坚固的城池,充足的粮草,防守住长江并非难事。长江天堑,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只要合理部署兵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加上将士们的英勇奋战,守住长江防线并非遥不可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根据历史的经验,即便长江防线失手,也未必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遥想当年,宋高宗赵构被金军追杀得落荒而逃,甚至被迫跳下大海,但最终还是凭借着韩世忠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抵抗,成功地把数十万的金军赶回了长江以北。

所以,朱元璋还有其他各个时空中的明朝皇帝们,比如明宣宗朱瞻基、万历皇帝等等,他们对于大明水师的实力和战斗力都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这支强大的水军存在,不需要多少人,八千人就足够面对再艰难的局面,他们也能找到一条生路。他们相信,只要长江能够坚守住,那么无论局势多么艰难,他们都有机会卷土重来,重建国家。而对于江左四镇的覆灭,他们或许认为这只是战争中的一次挫折,不会影响大局。

明宣宗对大明水师充满了信心,尤其是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更是赞誉有加。在自己祖父永乐大帝在位时期,他曾经亲眼看到了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犹如一条巨龙在海上游弋,展示着大明的强盛和威严。他们的船只高大而坚固,船帆如云,在海风中猎猎作响。船上装备着精良的武器,士兵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郑和下西洋的航程遥远而艰险,但他们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航海技术,穿越了波涛汹涌的海洋,抵达了遥远的国度。

明宣宗深知,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一次航海壮举,更是大明国力的象征,有这样一只水师又怎么会害怕那区区的满清铁骑,正所谓南人操舟,北人乘马,在这长江之上,以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仍然被周郎三万水师打得大败,更何况大明水师何止三万。

不仅明宣宗充满了信心,就连为大明灭亡而觉得难辞其罪的万历皇帝也是如此有信心,毕竟在他在位期间,大明水师在朝鲜可是将日本十五万大军全歼在海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