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秦之兴衰 第一节 秦一统天下:横扫六合,天下归一统(2 / 2)

灭赵之战

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惨重,邯郸虽在廉颇坚守与魏楚联军救援下得以保全,但已然是伤痕累累、元气大伤。此后,赵国凭借李牧等名将苦苦支撑,勉强维持着残局。秦国却未给赵国太多喘息机会,公元前 229 年,王翦率秦军精锐,趁着赵国遭遇旱灾、国内饥荒、民心不稳之际,汹涌而来。

王翦深谙李牧厉害,一边陈兵对峙,一边暗中施展反间计,重金贿赂赵王迁宠臣郭开,散布李牧、司马尚谋反谣言。赵王迁昏庸无道,不辨真伪,竟下令斩杀李牧,自毁长城。王翦见时机成熟,下令全军出击,秦军如饿虎扑食,赵军群龙无首,防线瞬间瓦解。井陉、邯郸等战略要地相继沦陷,赵王迁沦为阶下囚,公子嘉率残部逃往代郡,在冰天雪地中建立代国,负隅顽抗。可秦国怎会容下这“漏网之鱼”,公元前 222 年,秦军再度北上,踏平代郡,赵国全境纳入秦国版图,曾经那个在战国舞台上熠熠生辉、与秦多次交锋的赵国,终在历史的滚滚烟尘中落幕。

灭魏之战

魏国,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霸主,在战国后期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公元前 225 年,秦王嬴政派猛将王贲领军攻魏,面对魏国都城大梁的坚固城防与残余魏军的拼死抵抗,王贲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定借助大自然之力。他指挥秦军掘开黄河、鸿沟堤坝,滔滔河水如猛兽般冲向大梁城,城墙在洪水长时间浸泡下,轰然崩塌,城内军民死伤无数、哭喊声震天。魏王假坚守数月,望眼欲穿盼不来援军,无奈之下,出城投降,魏国就此灭亡,繁华的大梁城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只留下断壁残垣,见证着魏国的兴衰荣辱。

灭楚之战

楚国,地大物博、兵源充足,是秦国统一路上的“拦路虎”。公元前 226 年,秦王嬴政派李信率二十万秦军南下伐楚,楚军在名将项燕指挥下,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在城父地区设下埋伏。李信年轻气盛,贸然追击,结果陷入楚军包围圈,秦军大败,狼狈撤回。嬴政汲取教训,放下成见,起用老将王翦,拨给他六十万大军,开启二次伐楚征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翦深知楚军底蕴深厚、不可小觑,入楚境后,不急于求成,而是广筑营垒,坚壁清野,与楚军对峙长达一年之久。楚军求战不得,士气日渐低落,后勤补给也因战线拉长而捉襟见肘。王翦见时机成熟,果断下令出击,养精蓄锐的秦军如出山猛虎,势不可挡,楚军节节败退,项燕战死沙场。秦军乘胜追击,攻克郢都,楚王负刍被俘,楚国广袤山河尽入秦国囊中,南方大地自此迎来新的统治秩序,纳入秦国大一统版图。

灭燕之战

燕国太子丹,目睹秦军横扫韩、赵、魏,深知燕国危在旦夕,为挽狂澜于既倒,策划了惊世骇俗的荆轲刺秦事件(公元前 227 年)。荆轲带着樊於期首级与督亢地图,怀揣着燕国上下的期望,踏入咸阳宫,图穷匕见之际,却功败垂成,命丧当场。嬴政雷霆震怒,次年(公元前 226 年),派王翦、辛胜率大军攻燕。燕军虽拼死抵抗,奈何实力悬殊,节节败退至辽东。燕王喜为求自保,竟狠心诛杀太子丹,向秦国求和,可秦国统一大势已成,岂会因一人之死而罢手。公元前 222 年,王贲率军再度出击,彻底荡平辽东燕国残余势力,燕国灭亡,燕国故地的冰天雪地、山川湖泊,皆成为秦国郡县治下的一方水土。

灭齐之战

齐国在战国后期,奉行“事秦谨”“不修攻战之备”的绥靖政策,仿若鸵鸟埋头沙堆,对他国被秦国蚕食视而不见。公元前 221 年,当秦国相继灭掉五国后,齐王田建才如梦初醒,可此时齐国军备废弛、孤立无援。秦王嬴政派王贲率大军从燕地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秦军一路畅行无阻,所到之处,齐国军队或望风而降,或一触即溃。抵达临淄城下时,田建慌乱失措,欲组织抵抗却无兵可用、无将可派,无奈之下,开城投降,齐国覆灭。至此,历经十余年金戈铁马、纵横捭阖,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天下归为一统,开启了中国历史崭新的大一统时代。

三、统一意义剖析

政治舞台之上,秦朝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划破了数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黑暗夜空,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郡县制仿若精密的神经网络,遍布华夏大地,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犹如皇帝的“手足”延伸至地方基层,血缘世袭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把控被彻底打破,皇权得以一竿子插到底,政令自上而下统一、高效执行,为后世封建王朝行政架构勾勒出蓝本,强化国家整体管控与调配能力,让庞大帝国如臂使指。

经济领域中,统一货币之举,恰似为商贸流通的“河道”清除淤泥、规整堤岸,半两钱成为法定货币,终结各国货币形制、重量、换算杂乱无章的乱象,各地商人得以怀揣统一货币,放心穿梭于华夏大地,跨区域贸易如活水畅流;统一度量衡,制定标准尺、斗、秤等量具,为市场交易立起公平“标尺”,商品交换在公平、统一尺度下有序进行,推动全国经济水乳交融,为秦汉时期经济繁荣注入澎湃动力,筑牢根基。

文化视野里,秦始皇力推“书同文”,小篆成为官方文字,规范书写标准,恰似搭建起一座跨越地域的文化“桥梁”。往昔,各国文字壁垒森严,知识分子交流受阻,政令文书传递不畅;如今,统一文字打破隔阂,文化交流、政令传达畅行无阻,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凝聚力在这笔墨之间日益增强。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迭、外族入侵,华夏文化凭借汉字这一不朽载体,薪火相传、熠熠生辉。秦国统一大业,为华夏民族长远传承、发展开启辉煌篇章,深远影响绵延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巍峨耸立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