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年代文炮灰20(1 / 2)

考虑到物资不丰,刘念才想做改良版,反正也没有人吃过原版,将就着做吧。

她没想到的是,潘三叔家没有肉沫就算了,连蔬菜也变成今天刚好挖来的野菜,主打一个能省就省。

知道她要先炒蘑菇,陈兰用碗里放置不知多久的肥肉块抹了一圈锅底让锅有点油星就让刘念开炒。

这怎么炒?这么点油,做出来应该不怎么好吃吧,汤底也太清淡了,她暗想。

但她还是做了,不然怎么办,都已经架在灶前了。

“如果用肉汤做会更好吃。”她免不了加了一句。

这其实是废话,她们也知道肉汤好喝,煮面、泡饭都行。

在炒好蘑菇丁的锅里加了水,刘念等水煮开了加入切碎的野菜,再加入已经准备好的淀粉水。

她想反正不可能太好喝,做的就有点糊弄,淀粉也没有放太多,使得一锅羹汤也就比稀米汤稠点。

“差不多就这个意思吧,也可以加肉沫、加鸡汤、加豆腐,想当饭吃调淀粉水时可以多放点淀粉。”

“好。”

陈兰答应归答应,心下却想,谁家能吃这么好,过年能有刀肉就算不错了,又肉沫又鸡汤的,就是用来拌土都好吃。

刘念也觉得自己的话多余,人也多余。

“行了,可以吃了。那我回去了。”

“不行,你怎么都要吃点再回去。”陈桂香连忙拦她。

“不吃了,家里已经做好饭了。”

“少哄人,你家就大壮在,他哪会做饭。你是看不上你自己做的羹,还是嫌野菜剌嗓子?”

“没有,那我尝一点吧。”

刘念推辞不过,索性就尝了一小碗。

她也不是什么要紧客人,就来帮个小忙,尝个味道就差不多了。哪怕现在不是饥荒年代,粮食也是紧缺的,谁都没脸去别人家大吃大喝。

“够不够,我再给你装点。”陈桂香热情招呼。

“够了。”

刘念努力笑笑,感觉这波客气真的就是一个没必要的流程。

大家都是在装客气,纯粹为了面上好看,一个也不会多吃,一个也不会多盛。

如果她把整锅蘑菇野菜羹吃完了,陈桂香会不会翻脸?刘念暗想,算了,还是不要挑战不相干的人的忍耐极限。

尝了一口蘑菇羹,味道意外还不错,这一波全靠蘑菇给力,野菜也比她想的鲜嫩,就是油实在是少了点,要是加点牛肉汤或者鸡汤,她真能喝下一锅。

“味道挺好,老人孩子应该会喜欢。”陈桂香点评,又垂着眼感叹,“我娘家太婆以前最爱吃口新鲜的,现在牙都掉光了,想吃也没法吃,也淘换不到什么好吃的。幸好你有办法,连地瓜都能做出这样的吃食。马上就重阳了,我正好回娘家时可以做给太婆尝尝。”

陈桂香所说的太婆是她曾祖母,本地人叫太婆。

外来的知青刚来总会不太适应其他地方人和物的不同叫法,以及浓重的口音和本地如同外星语一般的方言。

李向红来了几年也就勉强能听懂,说仍说不太利索,还是习惯说普通话,可村里年纪大的人不太会说普通话,让刚开始只会讲普通话的知青没法跟他们交流,中间还闹出过事。

语言不通,融入就更困难了,也就像刘念这样嫁到本地的,村里人才会把她当自己人看。

原主也听不懂本地话,就算他们说普通话,因为本地口音太重,她仍常常听不懂,刘念却没有这些困难。她似乎跨越了言语,能意识到别人在说什么,而不是用听用理解。

她这会儿也听出陈桂香似乎在暗示什么,至于是什么,却不是靠意识灵光一闪而是要想一想。

她懒得想,用“嗯”和微笑应付了过去。

不管陈桂香怎么理解,对她来说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从隔壁回到家,她看到潘大壮身边放着待处理的山货已经不多了,剩下那些,他会拖到葛春花下工帮他干完。

刘念也不懂非得剩点活让别人干是什么心态,也不懂葛春花都累成那样了怎么还愿意帮儿子干活。

潘大壮有几分怕她,看到她回来连忙手上动几下表示自己在干活,嘴却还是闲不住。

“做完了?好吃吗?你要是喜欢吃,可以在家里也做。”

刘念没搭理他就进屋了。

潘大壮暗暗呸了一声,又实在饿得慌。他娘别的都好,就是煮饭手艺不行,这些天做的都没什么油水,他都快吃吐了。

现在想来,刘念吃剩下的鸡杂碎竟然是他这些日子来吃过最香的一顿。

刘念也有点腻了,她是吃粉条吃腻的。

看着屋里绳子上挂满的粉条,她忽地有点发愁。

她不会一直吃这个吧?

这年月吃饭还想换口味,会不会太铺张?

想了片刻,她拿了一把粉条去了潘四婶家,正好潘四婶在,她进院就把粉条给她了。

“四婶,这是我自己做的,用你家磨盘做的。磨盘现在在潘三叔家,我借用了知青院的。”

总归是她借过来的东西,总得有个交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潘四婶没想到她会来送东西,手在身上擦了擦却没有马上接。

“不用,自家人借个磨盘哪用得着这么客套。”

“收下吧,地瓜做的,就费了点时间,不值当什么。”她把粉条一塞,转头就走,“那不耽误你做饭了。”

“哎……”

潘四婶虚虚叫了一声,却没有追上去还,难得葛春花家来了个脸皮薄手松的,她不拿白不拿,顶多以后优先把磨盘借给刘念。

不过她刚刚说,粉条是她用地瓜做的?

要怎么做?

等刘念帮张静静加工完一百斤地瓜,村里不少人家已经知道地瓜粉这个东西,都琢磨着想做。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加上本地不少人本身就知道用大米粉做米线,在路过潘家院子窥见几眼后,都在家尝试做出了地瓜粉,加了地瓜粉的新式米线很快也就做出来了。

但他们做的都是湿米线,不像刘念做的粉条是干的,可以保存很久。